成长于师大 教诲于心中
——在浙师大读研的心路历程
潘小勤

读研究生时光碰上新冠疫情,使得两年时间一晃而过,毕业来的猝不及防。回首这两年的学习和生活,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也有过喜悦。从刚入学的忐忑到如今顺利毕业,最大的收获就是遇上一位好的引路人,那就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维忠教授。
进入浙师大前,初次认识张老师是我大三时一门课程中采用了张老师编著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材,并且在准备复试时观看了这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全部视频。那时候张老师幽默、充满智慧的形象已深深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和张老师的正式见面是复试那一天,作为最后一个面试者,踏进教室的时候有点小紧张,但是看到他抬头微笑的时候,似乎这场面试只是一场坦诚的交流,瞬间就没那么害怕了,最后顺利成为浙师大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的一名准研究生。
开学以后,双选会正式迎来了我们与导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毫不犹豫的把张老师放在了我的第一志愿,当志愿表交上去的时候,心里面有点怕落选,因为我是如此的不起眼,而张老师早已是大家心目中的大神,但最终还是幸运的成为了张门弟子。我在得知成为张门弟子之后,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正式和张老师交流,于是就将本科毕业论文缩短篇幅修改成一篇小论文发到张老师的邮箱,没想到第一时间张老师就电话联系了我,并且告诉我还存在哪些问题,当时的我受宠若惊,这也让我再一次了解张老师是如此的亲切,并且他对待学术非常的认真,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句都看得非常的仔细。
不久之后迎来了开学后的第一次组会。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张老师主要是希望我们多阅读文献,拓宽各自的视野,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研究的方向,并且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打好基础。并且对每个人接下来要干什么做了大致的安排,其中关于对我的建议主要是否能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数学教科书中的插图。
研一上学期就在不紧不慢中度过,在这期间,张老师每次碰到有关以插图为主题的论文都会发给我,随后迎来了这学期的第二次组会。在组会中,大家主要谈论自己近期看的论文及感想,而我向张老师表达了关于教科书中的插图进一步的研究我可能做不下去了,想换一个方向,我以为张老师会说我没用心去看论文,没想到他说现在觉得做不下去是好事,还可以再找找自己其他感兴趣的方向,及时止损也是大智慧。就这样我重新思考我感兴趣并且我能做的方向,在机缘巧合之下“跨学科”映入我的眼帘,我向张老师表达了我的想法,他一句“这个选题做学位论文很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不仅成功的完成了课程作业,这也为下学期之后的论文开题确定了方向。
由于疫情的到来,研一下学期我们主要在家参与线上课程,其中进行了论文开题。当我把开题初稿发给张老师时,他悉心地指出了我关于框架中理论部分的修改建议以及对标题的修改,那时候老师的每一个建议,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研一期末作业写的《高中数学教材中跨学科内容的呈现》小论文也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20年5月见刊了。没想到这篇文章在2020年8月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了,不得不再次感谢我的导师对我的栽培,以及对这篇文章的指导,他简直就是我的幸运之星。这也为我后来荣获2020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与2021年浙江省优秀毕业生奠定重要基础。
我的导师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也是我生活中的导师。步入研二,既面临实习又忙着找工作,并且是在同班同学陆陆续续传来落实工作的消息时,我的焦虑感也来了。可能对自己的极度不自信,我当时向张老师表达了我想回我们县城高中去任教的想法,当时他和我通电话,告诉我不用那么着急,其实后面有很多机会的,通过电话后的那段时间我的内心突然平静了下来,终于在2020年11月成功签约。

实习结束后,也迎来了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也紧跟其后。在这几次汇报过程中,专家和老师们对我提出的问题,也让我对自己写的论文也有过怀疑。我的导师就像我的定心丸一样,可以缓解我的焦虑恐惧症,告诉我需要完善什么,并且给出一些优秀师兄师姐的论文作为参考,明确方向。同时还告诉我,在这方面,你写了一年多了,你要相信你应该是这篇论文的专家,要有自信,这样最终答辩一定可以顺利通过。就这样,我在导师的关怀与鼓励下,如期毕业。
回想这两年时光,这一幕幕仿如昨日,有遗憾,有收获,有成长,但更多的是不舍,总感觉今年九月我们还能在浙师大的课堂再次相见。未来我将带着导师对我的期许,继续前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