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高徒刘次律大作出版!

分类: 学术信息 |
刘次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技能与概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0年6月出版
进入 21 世纪,影响数学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教育教授乔.博勒(J. Boaler)认为, 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快速演算的劳动者了,我们欢迎的是以下这些人: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充满自信;有能力开发数学模型以对社会生活某个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善于进行数学推理、交流、阐述理由、解决问题的人。
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也一直思考:数学教育应留给学生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以华罗庚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提出要重视能力培养,明确指出:在数学教育中,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三大基本能力,得到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同。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又将三大基本能力拓展到五大基本能力: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增加了抽象概括和数据处理能力。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其中,凝练地提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大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五大基本能力,增加了数学建模,同时对能力内涵进行了拓展,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已被誉为当代基础教育的DNA,教育研究与实践中“言必称核心素养”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当下最迫切的还是核心素养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具体到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自然是离不开数学核心技能与核心概念的教学。中学数学核心技能的形成、核心概念的深入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六大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渠道。因此,刘次律老师的新作《高中数学核心技能与核心概念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对高中数学核心技能和核心概念的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次律老师2000年进入浙江师范大学攻读学科教学(数学)教育硕士学位,我有幸成为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他那时大学毕业到中学刚工作三年,年轻气盛,精力充沛。他的勤学、刻苦,敢于思考,善于创新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读研究生的三年时间内就在《数学通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篇,还参加了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并选择其中的子项目完成他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中学生数学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与我合写的“中学生数学观现状调查及对教学的启示”与“中学生数学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分别发表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学科教育》和《数学教育学报》上,两篇论文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他研究生毕业后我们还有多次合作。2005年曾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表“欣赏、感受数学美的渠道”,2008、2010与2015年曾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发表“新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教学建议”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研究”。不仅又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而且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产生重要影响。
刘次律老师20多年一直在中学数学教学一线工作,对中学数学教学有他独到的看法与想法,更有深入的思考。他的这本新作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什么是高中数学核心技能?高中数学到底有哪些核心技能?它的教学要求是什么?这是很多数学教师依然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一个问题,但显然这又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重要问题。这个研究工作量比较大,要梳理清楚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更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
高中数学到底有哪些核心概念?其作为核心概念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核心概念的形成历史是什么?这些核心概念的本质是什么?这些核心概念教学有哪几个层次?我们的教学应该达到什么层次?这些依然是从事一线数学教学的老师非常感兴趣、也显然是有价值的问题。
作者还从数学历史、文化的视角梳理了高中数学核心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无疑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从欣赏感受数学美、品味数学的角度将高中数学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与当下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完全相吻合。
笔者相信,无论是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还是各类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都可从刘次律老师的新作中得益匪浅。
目录
参考文献
后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