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作品选登(七):姜相宇

分类: 心得与感悟 |
我与我的导师
姜相宇
当初,也是一个这样凉凉的天气。我背着复试备考书籍,跨越2322公里的距离,第一次踏足这片神奇的土地。远距离的奔波更加深了我对复试成绩的些许期待,内心一直充斥着紧张、期许、疑惑、好奇,五味杂陈。这种情感,一直伴随我进入面试考场。那一刻,迎面坐着只在书上和视频中见到过的五位老师,相比之前的想象多了一份和蔼和亲切,也更加深了一份认真和严谨。整个面试下来,没有记住其他的问题,只记得后来成为我研究生导师的张维忠教授,张老师和我笑着如聊天一般的交谈,并指点道:“要学会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面试结束,心情愉快。不因其他,只因我知道张老师这句指点将是我自己以后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后来,我将这份“财富”现学现用,在与张老师的一次交谈中半开玩笑的承诺道:“老师,让我加入您的师门,以后有机会给您唱二人转听啊。”后来,我如愿成为张门弟子中的一员之后,向老师展示了自己的二人转。唱功一般,大家却很高兴。老师提供的这种锻炼机会也冥冥中对我进行了一种自信训练,减少了当初处于相对陌生环境中的害怕与拘谨。张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和行动鼓励我们大胆表现,努力成为一个会学还会“玩”的浙师人。事情普通,但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表现自己。
研一的生活在悄无声息中拉开序幕,考研成功的激动心情似乎还充斥着我的内心,加上对这样一个山清水秀之地的好奇,在当年“十一”之前我的学习之心并不坚定。当时,张老师在课堂上一句看似不经心的“痛快游玩过后,“十一”之后要安稳学习了”的话,让我清醒了过来。我想起了当初考研的初衷,激情满满决定努力学习,提升能力。回想起来,当时是幼稚的。幼稚的认为“心动”等于“行动”,幼稚的认为自己能够想取得成绩就能取得成绩。毫无疑问,我陷入了迷茫与自我怀疑,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学习习惯,犯了眼高手低的错误。开始了灰暗的研一上学期生活。那段期间因为怕老师失望,我开始害怕见导师,开始自卑,想和导师交流却又不敢交流。当时真得觉得自己是不幸的,因为走进了一个诡异的死循环。正当煎熬之时,下学期迎来了张老师主讲的“研究生如何和导师有效沟通”的“相观斋”活动,这成了打破死循环的转折点,灰暗的时光如九连环般得到了转化。有时我真得觉得张老师作为我的人生导师,就是那个总会在关键时刻点醒我的领路人。
时光流转到研一下半学期的后半程,我的学习生活终于进入正轨。开始计划性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能力水平定位。在老师的帮助下着手小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方向的搜寻。最终在《中学数学月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份成果,虽然这份成果不及一些同门,但这是我对自己的突破。“虱子再小也是肉,做人要和自己比,坚持就一定会成功”这是我在研究生这一年多的时间学习到的经验。迈出第一步,成功还会远吗?这份小小的成果也为我的毕业论文打下了一个好基础。没在写论文过程中有过失眠经历的人不足以谈论文,这是我毕业论文结束的感受。毕业论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期间需要不断修改,需要对相关灵感进行及时挖掘和整理。于是2019年我迎来了我唯一的一个与论文相伴,远离春晚的春节。当然,忙碌之余我还看到大年初三之后,张老师在论文谈论群里为大家反馈回来的意见信息。看着那一段段文字,心中倍感温暖又充满强烈学习动力。原来,春节忙碌不仅我一人;原来,假期才是最高效的升值期。研究生的学习很累,但是有您的指导我宁愿时间过得再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