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六):刘浩文

生命有光 未来明亮
——与导师张维忠教授的二三事
刘浩文
刘浩文,男,1973年 12月生,1999年9月—2002年6月在浙江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师从张维忠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数学)。从2018年9月起,在浙江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博士学位,再次师从张维忠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目前在浙江省余姚中学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并担任学校党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
“我没有任何强项”
与张维忠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浙江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硕士(数学教育)的开学典礼上,那时,张老师是博士毕业刚刚两年,从西北师大“孔雀东南飞”而来,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在那次开学典礼上,我知道了张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一开始这位西北汉子还相当平静地听着领导致词,轮到他讲话时,那气场一时就从“江南的婉约”蜕变为“西北的豪放”,浓浓的秦腔口音与教育研究术语的美妙交融,会场顿时热闹了起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那一对小酒窝和以此衬托的憨憨笑脸。从此,我心中一直珍藏着那对小酒窝和那张憨憨的笑脸。
在数学教育硕士班,我的年纪是最小的那一拨,本科毕业三年、高中刚完整教好一届,可以说是相当幼稚,既没教学实践智慧,又没教学理论浸润,懵懵懂懂地跟着大哥哥大姐姐去教室上课、到图书馆查资料、跑书店买书籍。日子一晃就到了1999年的年底,有一天班长说要选导师了,此消息一出就让我慌了神,我该选谁呢?谁会让我选呀?
经过多天的思虑,在室友的鼓励下,我终于在张老师的一次课后抓住机会,害羞地向他交流了自己的学位论文大致方向,并木讷地问他是否可以成为我的导师。看到我的窘态,张老师用招牌式的微笑鼓励我说论文方向不错,应该在哪些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上多下功夫等等,接着小心地问我:“目前你对自己是怎样定位?有什么强项?”我语塞,不敢看张老师的眼睛,空气瞬间凝固,似乎时间过了很久很久我才说:“我可能没有任何强项,如果说有,就只是受数学训练的原因,理性思维会好一些。”声音很小地说完,赶忙找个理由离开了教室(哈,那时的我还相当稚嫩和胆小)。想着张老师一定不会当我的导师,心情相当沮丧,第二天的课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曾料想,张老师在第二天的课后让我跟他一起去学院取信件。在去学院一楼的路上,张老师认真地分析我想做的学位论文的突破点和创新处,我一路小跑地跟着并不住地点头称是。到了学院一楼,张老师从信箱中取出一本新书并签上名送给我。接过书一看,我当时就幸福得想要流泪,书封面上的两枝鲜艳玫瑰花,我权当是张老师对我的“示爱”!当然,那是张老师刚刚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课程重建》,那两枝玫瑰寓意当时数学文化的研究将惊艳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领域,接下来几年的实践证明也正是如此。通过反复阅读和领悟张老师的著作,我发现我的研究视野一片敞畅。
“你的英语需要努力”
进入硕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对核心概念的界定绝对是一项让人绝望而又促人提升的挑战。当时我非常关注“数学阅读”,并进行了文献检索。然而那时的“知网”并非现在的“知”网,文献少的可怜。对相关文献阅读时,中文系王尚文教授的《语感论》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加上导师数学文化方向的指引,我对“语言”与“言语”进行了区分,为区别“数学语言”,“数学言语”一词马上出现在脑海中。这个跨心理学、文化学、数学等学科的词语的创生,让我异常激动,但又让我一筹莫展,该是如何定义我脑中所想的那个词?与张老师反复斟酌、推敲,我对“数学言语”一词的概念逐渐清晰,中文定义是:“数学言语是个体借助数学语言接收、加工、传递数学信息的动态过程,是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数学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数学语言的行为。”接着把要“数学言语”一词翻译成英语,却是我难跨过的一道坎。因英语底子实在薄,三番五次的翻译都没有达到那个味道,心里尽是焦虑。张老师看在眼里,没有太多言语此事,却让我多读些相关文献,我心里明白,老师是让我自己去攻克文献关,尤其是英语文献。最后,我选用了“Mathematical speaking and interiorizing”的定义翻译。“数学言语”一词的出现,得到了当时数学教育界泰斗张奠宙教授的肯定,他说“从文献上看,这一提法尚未正式使用,可以说是新的。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尝试进行一项理论创造,是颇有勇气的,应该给予支持”,课题“数学言语理论及其实践研究”也正式立项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这些都是后话。
在英语文献的研读中,张老师给我的定性是“你的英语需要努力”,这一点毫不夸张,事实上我对英语的学习是近乎绝望的。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准备考教育硕士时,我是与高三学生一起在教室中进行的,学生在座位上刷英语高考模拟卷,我在教室后面拿着学生的英语词汇手册默背单词……这是怎样一张“生动”的画面呀!我把这个场景描述给张老师听,老师回应的仍是那招牌式的微笑,仍说“你的英语需要努力”的话语。这位很没有语言天赋的弟子甚是让老师担心,他一有机会就督促我多看英文文献,只是我还是不怎么开窍,还是半天说不了一句地道的英文。
往事成烟,岁月如歌。都说没有与导师一起在同一房间“并肩战斗”的研究生是假研究生,此话应该成为“真理”。在教育硕士就读期间,与张老师的交流是家常便饭之事,就是在硕士毕业后也是如此。记起硕士毕业后的第二个夏天,张老师受宁波镇海教师进修学校之邀前往讲学,他电话让我过去。我在汽车上辗转了大半天,从余姚跑到了镇海,过上了与张老师同居一室的生活。张老师白天外出讲学,我留在宾馆修改论文,晚上坐在一起研讨问题……挑灯夜战数日,我竟然忘记早晚的分界线……最开心的是“战斗”成果分别在《数学教育学报》、《中小学教材教学》上发表,最刻骨铭心的仍是那英文摘要的写作。张老师那句“你的英语需要努力”虽激起我英语学习强大的动力,但“我就是我,与邻家不一样的烟火”。
“给孩子一个榜样”
2007年被选调进入余姚中学后,虽相继完成宁波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高中数学资优生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等的研究,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带徒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但我的学术研究几乎进入了空仓冬眠期,对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调查等等一概放在一边,心无旁骛地教学,只想着享受讲台这方圣坛。我的精神属相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整天淹没在讲课、批作业、做试题之中,平静中还是平静……日子在苍白中流逝,远在浙师大的张老师闻在耳中、急在心里。
2018年,恩师张维忠教授的那束光再次显得那么明亮。
2018年5月4日上午,张老师从微信上给我发来了参加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8年(课程与教学论、全日制教育硕士)(数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并担任答辩委员的邀请函。这是继4月22日确定此事的跟进。说实话,能够到导师身边参加学术活动始终是自硕士毕业后的一个心结,而且能从繁杂的教学、行政工作脱身去母校看望导师,所以我不假思索就应承了下来,幸福在心中荡漾了好几天,平凡的日子也明亮了许多。晚上7:32,张老师在微信中给我推送来《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并留言:“今年时间紧,应该好考一点,大家都没时间准备,期待你报考!”看完《招生简单》,心是小动了一下,但一想到自己年纪已经这么大了,时间、精力很难保证,加上思维有退化的趋势,就给老师回了“有点吓人的,都忘了呢”的短信,张老师立即回了“机会!不能错过!听我的!”的话语,我勉强礼貌地犹豫地回了一个“嗯”字,后背直冒冷汗,慌乱地结束了与老师的对话。
报考教育博士之事其实并没往心里去,日子还是依那个节奏往前过着。5月14日,2018届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毕业论文答辩会如期顺利进行,5月15日在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的那一顿早餐却是一个神奇!那是一个明媚的早上,夏初的阳光明晃晃地透过落地的玻璃窗斜斜地照在餐桌上,我与导师张维忠教授相邻而坐、促膝“长”谈。在轻松的用餐中,我向张老师汇报了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针对我的性格和工作境地,张老师给出了建议和努力方向,其中“在学术研究上或在做人的努力上,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我陡然醒悟了许多,并在导师殷殷的期待下立下考博目标。读博之路从那个光亮的早上就开始了,一个月之后竟奇迹般地考取了浙师大首届教育博士的入学资格。
最让人不能自已的是时光的酝酿,我已经重新背上书包过上学生的日子又快一年了。谁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没有职称、官位等名利追逐且年龄超大的我,还可以这样从容、开心地坐在教室里认真聆听学术大咖的讲课,并超越自己原有的安静性格积极参与教学的互动。这是上帝的安排?还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呼唤?我想这是张老师榜样作用的发酵,这是生命之光在闪烁!
夜已深,芒种时节将至,再过一周又是面授时间,又可以与张老师面对面交流了。躁动的工作节奏,让我挺想念浙师、想念我的导师!
生命有光,心中不慌,未来明亮!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