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见到古陶瓷鉴定家在鉴定青花瓷器的时候嘴里念叨青料下沉或上浮,这些是行话,总的来讲青料下沉是褒义,是老古董青花的意思,青料上浮或者发飘是贬义,是新仿品的代名词。
如果有人去查一下,很容易知道这些长年以来被鉴定家挂在嘴边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人说清楚过,玄得很,是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
我见过一个台湾人,他看青花只看青料下沉,不沉的就一概不认,统统看成是新仿品。这里有个误区,民间或鉴定界都存在,把青料的下沉归结成一种物理现象,似乎只有下陷于釉水中就好,就是老的青料。
下面这个图可以说明一点问题,即便是在古代,瓷坯上釉也有厚薄之分,有的釉水厚有的釉水薄,釉水厚的看上去青料下陷称为沉无可厚非,釉水薄的是不是就不陷不沉了呢?

不是,有些古陶瓷釉水薄,青料不仅没埋在釉下,反而会浮在釉面之上,但它同样是老青料,同样是古董。
我认为青料的下沉与上浮绝对不能停留在物理现象上,更为主要的是要考察其化学现象。古代青料与现代化工料不同,它是一种原始的矿物青料,成分含量更复杂,杂质更多,烧造的时候色泽变幻更丰富。青料下沉的主要看点是要看质感,不管它是抠于胎还是浮于釉表,是矿物料,土钴料的青花,表现都很深沉,艳而不飘,色深者有金属光泽,色艳者泛青金光,这些是矿物料的特征。
如果知识面够广,应该学会看氧化还原气氛对矿物料的影响,这些是化工料不具备的。同样,如果知识面更广,还要用力学知识去看器物不同部位青料的反应,这些是造假者做不到的。
参见佳士德元青花局部青料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