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绿杨瓷迷小和尚
绿杨瓷迷小和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132
  • 关注人气:3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转载

众所周知,康熙瓷器因康熙皇帝在位时间长,等于是在瓷器历史上留了了重重的一笔!康熙时期,不管是民窑还是官窑,都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

康熙一朝瓷器上的款识也多种多样。譬如,官窑款多以“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是三行青花楷书款,到康熙晚期,又出现少量的篆书款识。再如,康熙前期,还常见干支纪年款,“康熙辛亥中和堂制”便是康熙十年生产的瓷器。至于御用的珐琅彩器,上面只书写“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

今日笔者特意整理了沈阳故宫+北

标签:

柴窑

青花瓷器

机理

晕散

    



 (绿杨瓷迷) 今天遇到一个景德镇人,对我能从照片上看出是否柴窑烧造颇感不解,表示怀疑,甚至说景德镇烧窑师傅如何如何不可能,对此我把通过照片看是否柴窑烧造青花瓷器的秘诀公开。这是历代陶瓷书上、专家群体等没有记载或讲述的,只有我这里有。

 

标签:

用途

军持

洁身

祷告

穆斯林

绿杨

杂谈

分类: 想啥说啥

绿杨瓷迷小和尚的开天辟地胡思乱想

 

 

   今晚上一扫昨日喀什恐怖事件带来的不快,有了写点文字的欲望,哈哈,晚上吃爽了,油酥卤鸭子外加纯正葡萄酒加冰块,舒坦,开写。。。。

   先打个预防针,那些到我博客访问的美女博友们最好不要看下面这些文字

标签:

釉里红

绿斑

苔藓点

杂谈

分类: 我的收藏

 

 

    釉里红瓷器是中国古瓷中的一个名贵品种,这里我讲一点学习体会。

 

    关于釉里红的发色机理问题,学术上存在两种解释,其一是说釉里红的发色机理在于金属铜的胶粒聚集呈色;其二是说发红色不是金属铜而是氧化亚铜分子聚集成胶粒显红色。这两种解释目前共存,我个人偏向于前者,即釉里红的发色是金属铜的胶粒聚集呈色。

   下面这个釉里红八楞玉壶春瓶,新老姑且不论,我不打算在博客里面吹嘘自

(2008-02-27 20:44)
标签:

石灰釉

氧化镁

氧化钙

石灰石

白度

历史

文化

艺术

杂谈

鄂明茂玉瓷片1.jpg

 

绿杨瓷迷


    上一篇《石灰釉》中我说了氧化钙通过来釉灰形式引入到陶瓷釉水中,作为二氧化硅的有效助熔剂使用。中国青花瓷自元代起,到后来进入明代、清代,古人采用的釉料配方基本上沿袭着传统制釉方式,即石灰釉系统。这种釉料系统特别适合于柴窑烧造,前文中也作过一些说明。
从实物情况来看,元明清三朝各个时间段瓷器釉面也是变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这除了和古代民窑各自
标签:

化学稳定性

瓷器

硅凝胶

釉面

陶瓷

文化

绿 
 
    网上有文章“驳古瓷器加水浸泡可以发润”,许多古玩店,拍卖会,个人的瓷器里都加满了水;但是博物馆里没有加水的。通过问卷调查,90%的博物馆研究员认为水泡瓷器是没有任何用途的;62%的古玩店老板认为有用;47%的古玩瓷器爱好者认为有光洁作用,33%的普通人认为不清楚,100%考古学家认为根本瞎扯,半点作用都没有。
 
   我的看法是,这个不是谬论,是有科学道理的。研究一下陶瓷的化学稳定性就知道,瓷器釉面抗酸碱,抗浓酸碱,但它不抗稀酸碱,道理就在于水分。我还可以写出化学方程式来说明这个问题,老瓷器釉面上形成的类似于硅凝胶一样的东西就是水的作用。当然这个反映是长期而缓慢的,新瓷器浇水也没用,浇水的人死了可能也看不到效果。
 
   老瓷器可以盘出宝光和釉面的老化及其上面的硅凝胶物质有关系,新瓷器盘不出来。
(2008-01-30 21:09)
标签:

青料下沉

青料上浮

文化

   我们经常见到古陶瓷鉴定家在鉴定青花瓷器的时候嘴里念叨青料下沉或上浮,这些是行话,总的来讲青料下沉是褒义,是老古董青花的意思,青料上浮或者发飘是贬义,是新仿品的代名词。
   如果有人去查一下,很容易知道这些长年以来被鉴定家挂在嘴边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人说清楚过,玄得很,是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
   我见过一个台湾人,他看青花只看青料下沉,不沉的就一概不认,统统看成是新仿品。这里有个误区,民间或鉴定界都存在,把青料的下沉归结成一种物理现象,似乎只有下陷于釉水中就好,就是老的青料。
   下面这个图可以说明一点问题,即便是在古代,瓷坯上釉也有厚薄之分,有的釉水厚有的釉水薄,釉水厚的看上去青料下陷称为沉无可厚非,釉水薄的是不是就不陷不沉了呢?
 

标签:

浅见

杂谈

 
 

谈谈釉里红的发色基理

 

绿杨瓷迷

 

以铜红料作釉下彩的釉里红瓷是中国传统名瓷,元代和明代早期景德镇烧造的釉里红瓷器更是被广大收藏家所苦苦追求。那个时间段的釉里红作品无论是出土或是传世至今而保留完好者,是非常少见的,物以稀为贵,现在市场流通的价值也越来越高。釉里红名贵,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其本身的烧造难度大,特别是要烧出纯正的红色,对技术要求特别高,即使是在古代,产量有限, 质量也是不稳定的。实际点讲,古代制瓷工匠的知识不能比拟现代陶瓷化工技术,他们的方式更原始、更古老、更依靠经验,还不能象现代陶瓷工厂那样做到随心所欲地控制釉里红的发色。

 

 学习鉴赏釉里红瓷,我认为有个先决条件必须搞清楚,就是要正确理解釉下铜红料的发色基理问题,这很关键,是我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