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十二感官父母母亲关系 |
分类: 人生(育儿)感悟 |
刚才在《病是教养出来的》(第三集)讲到触觉时看到这样一句话:想要建立和平的大同世界,就必须从发展触觉做起。大人经由触觉与孩子建立爱的对待关系,孩子将来长大才懂得如何与别人建立爱的善意对待关系,维系良好的家庭与职场人际关系。
看到上面这段话的当下,我想起参加十二感官学习时,老师提到监狱里的犯人一般低级感官都没有发展好——当时对这一说法感到很新奇,也带着不解,曾试着去思考,没有能力借由思考达到通透,所以最终还是放下了。
此刻,听着外面细细的雨声,怀着浓厚的兴趣继续自学十二感官时,对老师说的这句话瞬间有了理解和认同——对此,我也想起老师说过,不要什么都问答案,要学会带着问题去生活。
所以,答案基本上就在今天早晨来到了我这里。
本书中在“触觉”这一章节中,作者提到孩子出生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孤独感。这时,鼓励孩子舒缓他分离的痛苦与孤独感的最好方式就是大人温柔的拥抱与安抚,协助孩子从分离的孤独感进入安全感,藉由大人的保护来缓和孩子分离“孤独感。每当孩子要大人抱抱的时候,其实是想要我们帮他做两件事——一是“请你帮我经验界限;二是“请给我安全的感觉”。
藉由身体的碰触,孩子明白你我有别,所以每一次抱孩子,就是协助孩子经验界限。那么,经验界限有多重要呢?当一个人建立起人我之间的界限,日后才不会被霸凌或是霸凌别人。
用爱的拥抱、温柔的触觉建立起良好的人我界限,不仅可以防止孩子遭到霸凌,还能够预防女孩子日后与人随便发生性关系。因为从小经验大人事实在爱的身体接触,将来长大就不会让并非真正爱自己的人碰触身体。
在幼儿园工作以及培训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父母把孩子的教育更多地寄希望于学校,可以说他们在夸大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尤其是,有些成人以为,如果让一个孩子发展或者提升社交能力,那么就把孩子放在人群之中——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遇见一定会帮助到孩子发展或提高他的社交能力——我不是完全反对这种说法,因为,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验过集体生活,那么这个孩子的社交能力的确容易出现问题,孩子需要经验社会生活,所以,我个人比较反对所谓的只有一两个三五个孩子的“在家上学”——我更认为,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影响他们方方面面的是社交生活,而非单纯地学习能力本身。
但是,在集体生活中,比如在幼儿园这样的小孩子的集体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孩子社交能力上的不同——这种不同与很多因素相关,无论好的原因还是不够好的原因,一般都不止一个。但是今天,我要谈的是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孩子的社交能力主要源于家庭,幻儿园和学校只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继续发展和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环境而已。
在一个班级中,孩子社交的生态位置其实是决定于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出生后,他的成长需求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满足的话,那么他的生命觉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同时又是剖腹产儿童,触觉发展上也没有被支持得很好的话,那么孩子是很容易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困难和社交困难。
最近几个月关于十二感官的话题都很火,但大家都在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感官发展。但我在培训和幼儿园工作中发现,一般孩子低级感官没有发展好的背后,都会有一两个人的低级感官没有发展好,或者可能,这其中有着绝对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感官发展得不好的母亲(相对于父亲,孩子年幼时母亲尤其重要),她很难觉察到孩子的需求,不太容易照顾好孩子的生命觉,也会很难支持到孩子的触觉发展需求,当然,同时一般也会涉及到平衡觉和运动觉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孩子大多经由剖宫产而来,整个成长环境也不如我们那个年代,所以,孩子很容易出现社交和学习困难。
所以,尽管孩子也是一个灵性存在,但是,不容忽略的是,父母,尤其是母亲,她基本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我也同样在工作中看到(我不是研究人员,没有做过专题研究,更多的是经验之后的直觉),那些在学校的社交生活中有困难的孩子,一般他与自己妈妈之间的亲子关系都不够好(健康),而要继续往下推的话,可能会发现,他的母亲与她自己的母亲关系也需要修复。。。象世代传承一样,关系问题就这样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好多母亲处心积虑地给孩子选择周围的环境,尤其体现在选择阿姨和幼儿园这两件事儿上,妈妈们太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幸福了。而事实上,这其中,最能够影响到孩子的,是母亲,尤其是母亲的生命状态。
我是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华德福教育非常强调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教条一点儿的话,我们不希望给孩子看电视、带孩子旅行、玩塑料玩具。。。这些主要在操作层面,老师容易提出来,家长也比较容易明白和操作。但是,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有一些孩子,他的家庭真的不太华德福:看电视、玩花花绿绿的塑料玩具、旅行。。。事实上,我可能并不会给他们更多的建议,尤其是让他们停掉这停掉那(当然,也会因为时机)。我想起我曾经去过的一个家庭,在那个家庭里,他们会给孩子看电视,孩子玩着各种比较智性的塑料玩具,父亲会和孩子一起搭积木,外婆时不时地评判孩子(但都比较谦虚,也比较正向)。。。可是,在那其中流淌着的另外的东西,深深感动了我——那是三代六口之家,两个年幼的孩子,一对年轻的父母,以及一对帮忙的老人——那家的外婆非常能干,同时,很谦虚,孩子父母跟外公外婆的关系令人非常感动。我自己做过一些工作访或讲座,很多次都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和外婆一起来参加的。外婆逢人就笑,爱学习爱手工。
在幼儿园工作中还接触过几个这样的家庭,透过这些家庭中的成人再看他们的孩子,尽管孩子受到电子产品或特长班的影响有些方面本可以发展得更好,但是,融洽的家庭关系带给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提到:多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绝接受这个生命中最大的命运。
我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总是会看到关系在其中的重大作用。一个不接受自己父母不接受自己命运的母亲,试图改变孩子的命运,这几乎不大可能——这些母亲大多很强势。所以,孩子要么成为你,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
今天早晨,在微信朋友圈的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当内在圆满,教育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说,我们苦苦寻求的教育之路,其实就是一个母亲的自我觉察、自我学习及自我成长之路!我们经验着的外在世界,乃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面镜子。记不得哪位哲学家说过:“谁向外看,他还在梦中;当你向内看时,你才醒来!”还有那句特别有名的张德芬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在秋日细雨中,天未亮,我因为书中的一句话,浮想联翩,胡说八道这么多,无所指。如果有所指,也更多地指向自己。因为,明白与不明白之间有条路,但懂得和做到之间的路,也许更漫长。
阳光三月 2015年9月24日晨 于重庆南山
注:本文红色字均引用于《病是教养出来的》(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