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初,关于生命觉。。。
(2015-09-16 06:51:32)
标签:
育儿 |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生命之初,关于生命觉。。。
《病是教养出来的》第三集关于生命觉发展的两大条件之一,即温柔、平静且耐心地对待孩子全文如下:
刚出生的小婴儿几乎整天都在睡,除非肚子饿了或尿布湿了,让他们非常不舒服,否则他们好象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肉体发生了什么事,由此可知,他们的生命觉仍然很微弱。
照顾孩子的肉体和照顾孩子的生命觉是有差别的。照顾孩子的肉体只需要按时喂养、换尿布,让他们不饿不病就好,可是照顾孩子的生命觉必须大人“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虔敬与奉献,展现对孩子真挚的爱”。
孩子对美德的模仿是他出生后的第一个能力
生命觉发展的基础在于身体,因为身体感受到大人的温暖照护和温柔对待,所以孩子的生命觉逐渐萌芽,而身体就是他们将来在世界上拥有善良美德的家。想要孩子成为具备善良美德的人,必须从照顾好他们的身体开始,而且是在孩子尚未出生前就殷殷期盼他的到来,从他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是对展现无私的爱。
斯坦纳博士说,“孩子对美德的模仿是他出生后的第一个能力”。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想要模仿的能力,就是人类的美德;而他的学习,是从大人温柔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开始。
孩子在生命之初的无意识当中,无条件相信人类的一切美德。可是万一他面对的是大人的粗暴对待,会让他萌生不一致的感觉——人类的作为是有美德的,但是这样对待我是一种美德吗?
爱应该是温柔的对待,但是在无从比较的情况下,他会将大人粗暴的对待误以为是爱,而生产扭曲的认知——原来,打一个人就是爱他。
孩子对世界上一切美德的深远信念,来自于出生前几个月,自己身体所经验到的对待关系。孩子的未来能否持续发展人类的美德,出生的最初几个月就是关键期,这时候的良好对待关系包括喂养适当的食物、穿着温暖舒适的衣服、给予温暖的照护。
穿着的舒适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衣物几乎24小时接触孩子的皮肤。而温暖的照护是指大人富有耐心的、能洞察孩子需求的照料,并且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保持自己内在的平静,不至于做出十分情绪化的反应。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生命觉的发展,与对未来人类美德的信念。
转者注:
该内容被列入该书中“生命觉健全发展的两大条件”之中,这两大条件是指:温柔、平静且耐心地对待孩子;建立正确的生活节奏。
本书作者系台湾一人智学医生、华德福学校创办者。作者倾尽精力关注孩子的发展,在十二感官中,作者尤其关注生命觉的发展。
关于生命觉,我在工作中体会较深的是,现在的孩子在这方面被破坏得厉害:比如生活节奏比较乱(尤其是晚睡)、被喂饭(破坏孩子对饥饱的感觉)、穿着面料和样式不合适的衣物。。。尤其严重的是,由于当代父母(尤其是帮带养的老年人)对安全和卫生的担忧,破坏了孩子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
当今儿童生命觉失调的现象比较普遍,作者在本书中也罗列了生命觉失调的种处表现:
1、 对周遭环境失去兴趣和热情,变得很被动。
2、 对疾病、痛苦和死亡的反应异常。孩子会放大疾病或者根本就没反应,失去对病痛应有的知觉。有一些孩子对疼痛无感,家长还觉得孩子大气,比如打疫苗不哭,或者被撞疼了、压疼了都没感觉。还有些孩子,比如受一点点伤就当成很大的事。。。这些都是生命觉失衡的表现。
3、 经常表现出恐惧、紧张、疲倦。
4、 反抗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唱反调。
5、 不能专注。比如别人做晨圈,他却躺在地上不动;大家都在做馒头,他却只顾讲话。
6、 上瘾。比如看电视看个不停;或是坚持只玩某一样玩具,其他通通不要。。。
7、 特别黏人。总是跟着大人,家长或老师。
8、 爱抱怨。去公园抱怨热,走路嫌远;中午吃饭忘带筷子怪妈妈粗心。。。
9、 入睡或起床困难。晚上不易入睡早晨起不来,或者午休时难以入睡。
10、
11、
生命觉失调的现象很多,其中的原因更值得关注(也源自本书):
1、 生活缺乏节奏。尤其是节假日,家长忙着带孩子游山玩水,作息不规律,孩子容易发烧生病。
2、 延迟分离。太晚断奶、太晚送孩子上学。。。
3、 家族变故、父母分离。
4、 溺爱孩子。比如总是怕孩子累怕孩子饿怕孩子被蚊虫叮咬。。。
5、 亲子冲突。
6、 放纵孩子不管教。比如任由孩子半夜不睡觉。
7、 威胁孩子。
8、 对孩子暴力相向。大声斥责、语言暴力甚至打孩子都会妨碍生命觉的正常发展。
9、 忽略孩子。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生命觉提供我们多种满足生命所必须的感觉,包括:宁静的存在感、安适感、庇护感、信赖感、安全感、满足感、稳定感、生命史的感觉。人的心魂能力与肉体是彼此交互作用的。一个生命觉健康的人,有强大的耐受力,即使肉体病痛也不能击垮他,甚至会让他越挫越勇。但是生命觉受损伤的孩子,也就是过动、神经质、静不下来的孩子,就不是这样了。
关于十二感官,关于生命觉,深入学习中。。。今天的分享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