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和温暖包裹孩子

标签:
育儿爱温暖衣服 |
分类: 人生(育儿)感悟 |
充满爱和温暖的氛围,周围都是一些可以模仿的好榜样,这就是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
在今年秋季的教师会上,我们再次将学习内容定为《亲师约法十章》。其实,在两三年前,我们就学习过《亲师约法十章》。这十章内容以及《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值得我们一直学习下去。做为一名华德福幼儿教师,夸张一点说,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中,学习千百遍都不算多。因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我们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提高自己。
其中第一章是关于《爱》的内容:
温柔的对孩子说话;用心、认真的爱孩子,每个孩子一日最少抱三回,行为困扰越多的抱越多…。史代纳说:“没有爱,没有一件事是可能的;有爱,什幺事都可为。”又说:“爱是创造,是无私,爱使我们进入从未来流向我们的时间洪流。(Steiner,
1998,
p.10)。”爱使我们有未来!有爱,就有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如浮萍相聚,对未来没有把握;但因着爱,人们发出关系再续的期望,人们期望的意志造就了未来时间洪流,使它向我们奔腾而来;万物或学问的发明也是一样,因着兴趣与热爱,人们愿意投注时间,全心追求,未来的时间洪流即向我们奔腾而来。
爱是一切学习的根本,特别是生命头七年,一个刻薄、不信任、缺乏爱心、言行不一的教育环境会使儿童的成长受阻,产生困惑、错愕、受寒的感觉;甚至导致他往后的生命、身体及道德失调、衰弱。反之,一个对将来人生充满希望、信心、勇气十足的孩子,他会在未来热情肆放生命活力与能量,能组织幸福美满的家庭,能淋漓发挥与生俱来的相信、模仿、创造及思想等特质能力。他能如此,原因不一定在他有物质丰厚的童年,不在他有金钱富裕的家庭,而在于他是否拥有温暖、和谐、富爱心的成长环境。幼儿只有一次童年,教导幼儿是非常有求有偿的事,幼儿的未来发展决定于我们能否成功的导引他们经验生命的美好,是否能成功的减少他们对人性、人情上的不安全感与怀疑;(Edmunds,
1992, p.26)。
宇宙天下,几乎所有的潜在生命都朝向阳光,有阳光,潜在生命就有孵化成真实生命的可能。爱如同温暖的阳光,教育有爱,就如同潜在生命有了温暖的阳光,父母、教师的爱可以孵化出儿童的潜能。很可惜的,有一些老师或父母心底非常的爱孩子,但是他们选择严厉、冷酷的方式管教孩子,以致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他们的严寒,于是孩子害怕人、害怕做事,对人、对事很冷漠、没有同情心,甚至对环境产生相对的严厉敌对态度;或者反过来,过度黏人或爱告状、爱哭…等都是爱领受不足的结果。
在学习这一章内容时刚刚入冬,重庆的冬雨频繁袭来,气温陡降。在那场关于爱的学习和讨论中,几位老师同时谈到了一些孩子手脚冰凉,同时,我们联想到了身边的成人。首先我们想到园里一位当时正在参与讨论的老师,这位在纳溪园工作了几年的老师,在最初的两年,一入冬,她手上的冻疮便一个接着一个,最后整只手都是红肿着的,以至于有些工作都不能做。但是最近两年,她的手不再红肿——我们认为与她这两年的恋爱有关,尤其幸福的是,最近,她结婚了。
我也想起了关于我和我们家老代的事。我从小到大一直有个毛病,就是整个冬天手足冰凉。我一直不喜欢秋冬季,那是我心情难过的日子,也是我身体难受的日子。从秋季降温开始,我的手就一直是冰凉的了,尤其是,我的手伸不直,一直是弯曲的状态,做事非常不方便。还记得当学生时,握笔很困难。
在这次讨论中,我猛然想起,我现在的手能伸直了,我竟然回忆不起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了,是三年前还是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我竟然没有丝毫的记忆。
从小到结婚前,我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感觉是“孤独”。在整个童年,自己过得都不舒展,父母关系不合,妈妈非常严厉。几十年走来,生命中最好的日子就是结婚后的日子,虽然我们夫妻两地分居12年,但每天都有电话沟通和交流,虽然人不在一起,但心一直在一起。所以,我想,是我的婚姻生活滋养了我,让我感受到了爱和温暖,我的身体也自然温暖起来舒展起来。
再说说我们家老代,是他去年冬天发现自己和以前不一样的。我们结婚15年多,认识他也不到16年,大概我接触的一共13年的时光里,在整个冬天,他穿得特别多。到底是多么多呢?说出来估计所有人都会觉得搞笑,我说我记忆中最少的层数,从里到外:棉T、毛背心、毛衣、毛衣、夹棉背心、棉服(羽绒服),共6件。每天晚上睡前和早晨醒来,看到他坐在床上一件一件地脱衣服和穿衣服我都觉得累。这是上衣,裤子穿得也多,秋裤外面一定会再穿条保暖裤,而在重庆的很多人一般都只穿两条裤子。但是,让人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他每年手、脚,甚至耳朵都会长冻疮,尤其是手,天天看得见的地方,红红的,一块又一块,耳朵亦如此——我经常不忍心看。
不过现在,在冬天里,他和我们普通人穿得一样,甚至今年入秋入冬后,他比我穿得少,我劝他多穿他还不肯。
在他穿得比过去少很多后,神奇的是,他竟然极少长冻疮。
我分析这其中变化的原因,应该与三年前我们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有关。
可见,长得健康与否并不只与食物有关;温暖与否并不与衣服多少有关!
在前年广州的华德福幼儿教师大会上,苏珊老师的演讲主题为《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其中第一条就是“爱与温暖”。她讲到:
充满爱和温暖的氛围,周围都是一些可以模仿的好榜样,这就是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鲁道夫·史坦纳《儿童的教育》)
爱和温暖,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是比任何课程都更利于建立儿童成长的基础,这些特质都通过成年人与儿童之间态度、儿童对待其他人的行为方式预计在幼儿园里成年人之间社会关系等表现出来。换言之,它们形成了早期儿童教育的社会性群体。当鲁道夫·史坦纳访问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时,总是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而广为人知,这个问题就是:“你爱你的老师吗?”
作为华德福早期儿童教育的教师,我们要扪心自问的问题有:
1.爱与温暖存在于我们的气氛当中吗?
2.它们是如何通过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态度来表达的?
3.它们是如何能通过儿童之间的行为方式来表达的?
4.照看儿童的成年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何?
不仅仅是在班级里,同样非常重要的是这种爱与温暖是否也在教室外面的员工中体现,家长以至于整个社区中呈现:
1.
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2.
幼儿教师群体之间,学校里的其他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冲突
3.
儿童是否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爱与温暖的社区当中
做为父母,这提给老师的问题我们也同样可以问问自己:
1、
2、
3、
4、
我们在讨论中提到,无论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都发现有些孩子手比较冰冷,一般这样的孩子在家中得到的关爱可能比较少,比如父母工作太忙疏于照料孩子,比如家庭成员间关系存在一些障碍等。
我们透过外在的东西看见的答案,其实不一定只在外边。就象我们家老代,过去的那么多年,他穿着那么多件衣服都抵不住外在的寒冷,而现在,家的温暖却可以让他不需要那么多件衣服就可以在寒风中自行取暖。
上面老师提到的“温暖”指的是精神层面的温暖,但在那天的讨论中,我们延伸至物质层面的“温暖”。现在一些妈妈在照顾孩子物质身体时提到的一句中国的古话: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是的,这句话从我养我的第一个孩子开始我就知道,但现在明白,我只是理解了字面的意思,没有去明白说这句话人的意思,也没有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出发。我的大女儿从小就用比较凉的水洗澡,也穿得比较少。不知道是否与此有关,我的大女儿两岁多得了哮喘,未能在7岁前痊愈。虽然不严重,只发作过三次,但是我们在照顾两个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老二体质要好得多,老大不能受凉,如果衣服跟得不紧,她就容易咳嗽。尽管老大比老二大近6岁,但在天气变化时,我们总是必须得多关注老大一些,尤其是她绝不可以着凉。
在写此文时,我专门到网上搜了这句话,看到一篇中国著名中医张雪亮的文章,其中与此相关内容如下:小儿肺脏很娇嫩,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诸如咳嗽、哮喘、发烧等肺部炎症,故小儿不能受凉感冒。但穿得过暖,孩子容易出汗,出汗后反而容易受凉。再者,让孩子穿得过多过厚,会使胸部活动受限,肺的呼吸量减少,影响胸部正常发育。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让小儿“三分寒”,并不是让小儿去受凉,而是根据气候变化随时给小儿增减衣服,让小儿处于七分暖而三分寒的环境中,锻炼小儿的御寒、抗病能力。
其实,关于“三分饥与寒“的解释很清楚,真可惜我在当初还是个新妈妈时没有看到。不过,这些年来,由于我所从事的教育,走的是中道,所以,我在后续的带养孩子中没有犯这类错误。
我们对温暖如此关注,与前年12月初纳溪园的来自美国的指导老师,即Patricia老师有关。当时就在12月初,那时重庆已经很冷,我们教室里却开着窗户,孩子们穿着厚厚的衣服玩耍。老师在会上很疑惑地问为什么那么冷了还要开着窗户,我们想到的当然是通风。但老师当时提到了《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这篇文章,强调了温暖的重要性。她举的例子浅显易懂:当我们的身体感受到温暖时,我们是放松的舒展的;当我们感受到的是寒冷时,我们的身体是紧张的、收缩的。孩子需要在温暖的环境中生活,老师建议我们要把室内的温度调整到孩子进门可以脱一件外衣,这样会更方便孩子活动。
的确,想起自己穿得不够暖和时,浑身都感觉是冷的收缩的,不愿意做事或不方便做事。同时,当自己的衣服不够保暖时,我们必须消耗身体里的热量来对抗寒冷。因为感受到寒冷,孩子易动,但如果穿着合适,孩子觉得温暖适中,他们会更专注于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发展。
张雪亮医生的文章中的下面一段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南宋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方论》首先提出正确的乳食法:“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这种喂养小儿的方法直到今天人们还在遵循。书中对于小儿护养问题不仅仅谈到小儿喂养,还涉及到着衣、看护、用药等方方面面,陈氏概括为“养子十法”。其主要内容为: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暖,五要心胸凉,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七者脾胃要温,八者儿啼未定勿饮乳,九者勿服轻朱,十者宜少洗浴。这十法中大部分是为护阳而设,陈氏认为小儿以阳气为本,无病时在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而固阳护阳的核心是“脾胃要温”,因为:“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
上面的这段话清晰地告诉我们,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也不是穿得越少越好,反倒是更多地强调温暖。
孩子如何穿才是何适的?每一个孩子不一样,父母需要用心去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总结出自己孩子的穿衣规律。我做为母亲,不主张给孩子穿得太厚,这会影响到孩子四肢的灵活性,我能接受的衣服的件数:上衣最多四件(内衣、毛衣、背心和棉服);下衣最多两件。
在上述衣物中,背心非常重要,好加好减。我最不喜欢的衣服是套头的和带帽子的,套头衣服不利于空气流通,容易将热气捂在身体里,且不好穿脱;带帽子的衣服纯粹是为了好看,帽子刚好吊在孩子的后心,非常容易引发孩子出汗。在冬天出太多汗容易感冒。
另外孩子穿的衣服最好是天然的棉麻的,厚的羽绒服非常不适合孩子,由于不透气,孩子稍动就会出汗。硬的牛仔裤也非常不适合孩子,不方便玩耍。
如果能给孩子穿宽松、纯色的棉麻衣物是最适合的。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孩子的身体的热量主要从头部散失,冬天给孩子戴上一顶帽子保暖非常有必要。
孩子是最敏感的,照顾孩子最适合的人是母亲,其次是父亲。我们必须敏感地察觉到孩子的需求,给孩子适合孩子的一切。爱和温暖,来源于内在情感的流动,发生在母亲对孩子的点滴呵护之中。细心照顾孩子的母亲也不会被所学的知识折磨得不知所措,而是将我们所学到的一切内化,变成我们内在体察孩子需求的一种能力。
寒冬已向我们走来,切记,我们孩子需要的不止棉衣,还有每日的陪伴,被关注和被理解。让我们的爱和温暖,自然地流向我们的孩子,以支持他们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走向美好的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