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挑战的孩子

标签:
育儿挑战困难语言理解 |
分类: 人生(育儿)感悟 |
爱上一个挑战的孩子开始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事实上很多孩子都会有挑战的时候)。当我最初做主班老师时,看到班上那混乱的状态,我就意识到,我必须爱上他们,接纳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除此之外,没有另外的路,当然,也可以选择逃离。
意识到和做到,那是一段遥远的距离。
说不清原因,象是有仙人指点一般,家里有一本书名叫《正见》,那是之前就买的书,不过从未读过。就在那个当下,真不知道是怎样的机缘,反正我开始读那一本书,大概前后读了有20天左右。尤如开悟了般,我从中明白,无条件地接纳和爱是唯一的相处之道,无论对方是谁。当然,时间过去两年,自己仍然在路上,目标仍在遥远的未来。
我也从中深深明白,什么叫螺旋式的成长。在那个阶段,自己的成长确实有了一个飞跃。但在当下看来,都远远不够。所以,现在看当时,也做得远远不够好,因为自己离真正的爱和接纳非常之遥远。
就因为真实的生活和工作,所以身边一直有挑战的孩子。在陪伴老师的过程中,也多半是在陪伴老师如何与困难的孩子一起工作。
当我看到一个孩子开始挑战时,我一般会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成长,意味着这个孩子向真正的自己走近了一步。其实我们不该用“挑战”这个词来形容快速成长的孩子,但是,之所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用这个词,那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被挑战了,我们觉得被挑战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这个孩子,也因此不够接纳这个孩子——这不是孩子的原因,是我们成人因为不了解而没有办法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所以心烦意乱,感觉到孩子很挑战。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孩子一直很挑战——我内心深处非常同情这样的孩子,我想,那一定是因为,他一直不被这个世界了解、理解和接纳,当然,也很难被爱——他一直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身边的成长,他其实一直很努力很努力——如果他的心没有关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意志力有多么强大他需要被人理解支持的愿望是如何地强烈。
我在我自己孩子的成长中深有感触。我的小女儿从出生起,我和她爸爸两个人就感受到了挑战,她能哭,她的哭声非常猛烈且长久,基本上很难被一般人接受。陪伴她走过三年,真正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了解她有能力与她和谐共处是从她2岁起到现在,越来越顺利越和谐了。回过头去感受,我认为她是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孩子,她是来改造人和改造世界的——我越来越感觉到她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因为,她太挑战了!
女儿近2岁时,我找了80多岁的华德福老奶奶咨询过,老奶奶很耐心,前后历时一个小时,她告诉我,一定不要让不合适的人带孩子,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可以让不合适的人带你的孩子。因此,回到重庆我就换了一个带孩子的人,我换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那么,什么叫合适呢?这个人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因此,女儿能够被理解和接纳。我在带这个孩子的三年中,我感觉转折点就在我换人那里。
从那时到现在,尽管我一直不得不因为她而努力调整自己,但是,我不象过去那样觉得困难,甚至迷茫得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个孩子一起走下去。过去的一年到现在,我自己基本上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而每当经历一些困难我做调整之后,孩子一定会有明显的变化。
我一直觉得我的两个孩子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她们语言能力比较强,比较擅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内在的很深的感受。比如老二很小时就会告诉我们给她洗脸时要轻一点,也因此2岁时带她的巧阿姨知道自己对自己孩子的方式有时不够温柔。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里,老二坚持提醒我比如穿衣服时拉得太用力了,牵手时把她手拉得太重了等。
由于孩子能够表达清楚,所以成人容易知道孩子卡在哪里。但是,我也是从我的小女儿这里知道,尽管她比较会说话,但孩子终究是孩子。试想我们成人,有时卡在某处走不出来,自己都会不知道原因。
之前在成都,大概连续生活了10天,那10天相当考验人。我们由于在那里租房安家,做卫生采购日常生活所需这些事非常耗用时间和精力,尤其是我还不得不带着小女儿,住房在七楼,女儿不敢一个人呆着,上下楼也必须要抱着。我背着包挎着包手里拿着东西还抱着她上七楼时,当时内心真是火冒三丈的感觉,甚至受不了时牢骚满腹,都倾倒给了这个当时还不到3岁的小姑娘。直到回来前一天,在某个瞬间,我发现站在楼梯口的她被那层楼的住户房间里的声音吓得惊慌失色时,我方才明白,原来她总是要我抱实在是因为她太害怕——但这事她没有告诉我。当我问她每天要妈妈抱原来是因为害怕啊,她说是的。从那以后,只要走楼梯我都抱着她,其实有时不抱也没关系,但刚巧在某楼层听到声音后她会特别害怕,接下来就必须得抱着。
这孩子在山上出生和长大,没住过楼房。楼房太不隔音了,所以,她抵挡不住地害怕。
在幼儿园里,我们也总是会遇见挑战的孩子,当然,程度有大小。每一个挑战孩子的背后,其实都有至少一个挑战的成人——这个人对他人要求较高,不容易理解他人需求,很难接纳他人,对孩子也一样要求高少于接纳,不理解孩子发展的需求。再或者就是对孩子期待太高,付出的爱有附加条件等。
这其中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可能有些孩子语言能力比较差(这也许与先天有关也许与后天成长环境有关),表达能力非常有限,总是不容易被理解,所以,这样的孩子或者封闭自己或者表现出非常挑战。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个孩子描述自己想要一样东西或描述一件事情时,说了三番五次家长都听不懂,孩子越说越着急越说越有情绪,但我们就是听不懂。我给家长举过这样的例子,以帮助家长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给他人讲一件事,怎么讲对方都不理解,这时我们自己都会难以忍受——此时我们与这样的孩子的心理体验相似。
大多挑战孩子的答案无论如何都在主要成人那里。
《迈向健康的教育》一书中关于华德福教育实务上的26个问题中的问题三(我如何才能做到爱我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很难相处的孩子?)很有力地支持了我的这一观点:事实上每个人都很难相处,尤其当我们不了解他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只要他觉得自己不被了解的话,他会从他的皮肤开始就感到不舒服。而一个内心觉得不舒服的人,他的攻击性界限或者是挑衅的破坏性界限自然会降低。(比起那些觉得自己被接纳、被支持、经验被了解的人来说)他或者她很容易就会冲动,并且对于环境做出负面的反应。同样的,比如“原谅”这件事。基本上我只能原谅我真的了解并且接受的。当我真正明白之后,心里原先无法理解和认为不可能而坚持的那个结才会打开。当孩子感觉到我们真的用心努力去了解他们,并且对他们公平对待,他们的学习态度会被正面地激发。然而当他们发现,我们期待他完成,但他还没有能力做到或者和他的感情或想象不一致的时候,他就会或多或少地开始反抗,并且建立起围墙封锁自己。
我想,所谓的“挑战”的孩子的挑战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自己不被理解并因此不被接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非常丰富而且敏感,但成人高高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难真正地了解孩子。所以,一个孩子生命最初与母亲的关系非常重要,一个高质量陪伴的母亲会敏感地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一个人这一生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关系其实都取决于母亲在这个孩子生命早期对他的陪伴,其实也就是他和他的母亲的关系会决定他将来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所以,想要做到这一点,母亲必须全程地陪伴(生命早期尤其需要如此)——事实上,在这个时代似乎有些困难,但是,我想,这一切,孩子在未来也将会回馈给自己的家庭和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