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当成人做为儿童成长环境的一部分。。。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生(育儿)感悟 |
当成人做为儿童成长环境的一部分。。。
上周六,纳溪园亲子班开学,我执教生涯中第一次带亲子班,几年来的家长工作以及对儿童的理解,我比较有信心,没有丝毫的忐忑。但开班前还是有一些担忧在里面。
结果是令人惊喜的。做华德福教育两年多,做非传统教育近四年,有一件事情总是令我很惊喜,发现自己接触的家长群体(每次活动的群体并不是相同的家长)变化越来越大。这一次带亲子班,我感受更深, 真的很惊喜。
从早晨9点到中午11:40,氛围实在是好极了。也非常吃惊于孩子们的状态,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教室里安定地玩耍,而且,孩子们还能玩到一起。有三个孩子跑到我身边拿我的东西,我告诉孩子那是我的,并伸手,就可以很顺利地拿回,没有一个孩子因此闹情绪。家长也很安心自己手上的工作,边陪伴孩子边工作,有些不想和妈妈分开的孩子就呆在妈妈身边,看着妈妈”刺秀“。一开始有妈妈聊天时,我只悄悄地提醒了一下,妈妈们就进入了工作的状态。
教室里的祥和,孩子们的安定,家长们的安心,真的很令我感动,以及倍受鼓舞。
收拾玩具的时间大家能做到一起收拾,晨圈的时候,第一次走在一起的两岁左右的孩子们和家长们而且是十个孩子12个大人,我们竟然围了那么圆的一个圈,即使有个别的孩子粘在妈妈身上,我们都能一起把这个圈做下来,始终完美的圈。真的非常之感动。
户外的时候,大多数妈妈做手工,而孩子在不远处玩耍。
回到室内听故事的时候,第一次能做到那样的安静,真的已经很可以了。
当然,我对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强调了我们的期待,希望大家真的是乐于为孩子这样做,而不是感觉为难。如果有所不舒服,请一定及时让我们知道。我们营造的就是一个让孩子和家长都舒服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的,尤其是家长能有所感悟一个氛围。
自己一直好为人师,那天的亲子活动是那么地完美,但是,追求完美、苛求儿童成长环境的我,还是想给大家再提几点建议(要求),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如果有异议,我愿意在下一次的亲子活动的户外时间或者在电话里,与大家沟通、讨论。
一、儿童的“世界”
在室内的活动(也包括加餐时),成人尽量少聊天,尤其是,不大声说话。要知道,这是孩子的环境,我们成人只是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要抢了孩子的“风头”。如果教室里听到的都是成人的声音,我就能体会儿童那样的不舒服,感到自己的空间被成人侵犯了,尤其是,没有自由了。有的妈妈会习惯性地问孩子“玩得开不开心”、“好玩不”——就放任孩子玩吧,只要是安全的!在孩子专心玩耍的过程中,家长这样的发问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干扰,对孩子专注力的破坏。而且,我们不需要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孩子知道妈妈给他提供的环境就是让他开心让他感觉好玩的环境。
当然,我所提到的成人尽量不聊天,并不意味着成人就不能说话,比如有些话要问,有些不聊就憋着难受的话,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说的,只不过,我们要把孩子放在心中,把其他人也放在心中,不要影响到孩子的玩耍,也不要影响到其他人的工作。
每一次亲子活动我们都安排了成人的工作,完成这些工作一是让成人有事做,不然成人就可能习惯性地干扰孩子的活动,或者成人之间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这其实也是对孩子的干扰;二是我们借此给大家呈现一个成人和孩子在一起共处时的状态,有很多母亲认为成人是要陪孩子玩的,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孩子很孤单。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成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在孩子面前工作的状态就给孩子一个清晰的图景:哦,妈妈是要做这些事的;如果我们象孩子 一 样地玩,这是我们成人本该做的事吗?那么孩子成长的图景在哪里?有一首歌名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如果是勤劳的母亲,大概是会带出一个勤劳的孩子,爱打牌的母亲带出来一个爱打牌的孩子,那象孩子一样玩沙玩水一起搭积木的母亲带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华德福园的教室里,象在我的幼儿班,五岁多的孩子要帮助老师做家务,还有自己的手工篮子,三四岁的孩子就没有,他们也想,我会告诉他们等他们象哥哥姐姐那么大了就也可以做这样的事了。孩子知道他未来的样子,期待走向未来,这对孩子的发展而言,是多么好的鼓励和支持啊!当然,不是说完全不陪,玩一些亲子游戏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总是陪孩子一起玩;三是我们的手工活动确实能保证家长亲手给孩子做一些玩具,当孩子玩着自己妈妈亲手做的玩具时,因此带来的滋养绝不是买来的玩具所能带来的。
提醒妈妈们,大家的孩子都很年幼,玩耍中可能会有争执有伤害,我们虽然在做事,但一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意识里,时刻关注到孩子,当孩子有紧急的需求时,要能立刻到孩子的身边。
二、不需要太多的“商量”
当收拾好玩具该洗手时,我们就排着队带孩子去洗手。这时有的孩子可能没玩够,又倒回来想继续玩。妈妈们就不用和孩子商量:“现在该吃东西了,我们去洗 手好不好,一会儿再玩好不好?”这件事情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们成人清楚地知道现在是必须洗手的,我们将这种“必须”传递给孩子就行了。所以,直接牵着孩子或者抱孩子去洗手就好,可以不用语言,如果要用也只是告诉孩子我们去洗手。
班上的孩子都两岁左右,有几次听到家长跟孩子“商量”。其实,跟这么大的孩子相处时,几乎没有什么事是需要跟孩子商量的。孩子还太小,没有那么多的思考,也没有强烈的自我,成人就是孩子的自我,成人知道如何照顾孩子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只决定做或不做,不必和孩子商量——这样就不会影响孩子的玩耍、引发孩子的思考、唤醒孩子。而是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坚定、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样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三、不要太多的成人
在室内非常好,妈妈们做事,孩子们玩耍。但是在室外时,看看水池边、沙池边,到处都是成人,孩子们在其中玩耍时,有那么多的眼睛盯着他们,而这些成人又不停地“指导”孩子,或者是嘱咐孩子——在这种情形之下,我认为儿童是不自由的。其实成人也是不自由的。户外的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来了很多的老人。有一半的家长没来参加见面会,其实在见面会上我提到了这一点,尽可能只父母前来,尽可能不要带老人来,让老人周末时光就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围着儿孙转。我这么建议还因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孩子的成长而让老人和孩子感受到不尊重,对老人提要求、改变老人是非常艰难的事,从改变自己的艰难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到。所以,如果我们要求老人不要围着孩子,他们会不舒服。而从孩子出发,就玩个水或沙,成人在旁边不停地提醒和指导,或者就一直盯着,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想象一下,假设就是我们自己,不管我们做什么,旁边总有一双或几双眼睛盯着,时不时地说上几句,我们是什么感觉?
我仍建议,给孩子坐上安全座椅,就孩子的父母(或其中一人)带孩子来参加亲子活动,让老人在家里安排自己的周末时光。
四、关于穿着
这是个可提可不提的建议,但是,是华德福幼儿园对老师的建议,不是对家长的要求。因此我想跟大家分享 一下,并不要求家长一定要这么做,但我想家长如果有这个意识会很不一样。给孩子穿合适的衣服,所谓的合适就是面料尽可能是棉麻的,舒服、透气,样式宽松,颜色尽量是暖色的,没有字母数字和图案的,方便孩子玩耍。而成人呢,如果能这样做更好,因为我们大家在一起,每一个成人都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孩子会通过每一个成人去认识这个世界,我们都是孩子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成人穿着舒服,款式大方,我觉得对孩子们(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来说会更好。
五、其他
教室里只进一个家长,不带亲戚朋友顺带观园、教室里没有手机的声音、跟随的家长不在教室门口守候、放学后及时离园。。。。。。这些家长们都做得非常好,继续加油!感谢!
期待下一次相聚的时光!
最后,把活动的文字资料贴在这里共享:
一、晨圈《神奇的南瓜》
从前有个村,村中有块地,地里有颗南瓜籽儿。春风拂大地,瓜籽儿发了芽。瓜苗长啊长,藤蔓铺满地。转眼秋天到,哇,结了个金色的大南瓜!
(歌曲)南瓜籽种田地,长出南瓜藤上连,脸儿长得圆又圆,煮熟来吃蜜样甜。
南瓜越长越大,越长越大。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南瓜!很多人都来观看,还引来了附近的小动物,小鸟飞呀飞,停在树枝上;小兔跳呀跳,跳到南瓜旁;蚯蚓爬呀爬,爬出地面来。
大家一起摘下南瓜抬到车上。
嗨哟,嗨哟,嗨哟,村民拖着车,车上装着瓜,一起回了家,煮了南瓜汤,开怀把歌唱:
(歌曲)南瓜籽儿种田地,长出南瓜藤上连。脸儿长得圆又圆,煮熟来吃蜜样甜。
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在这凉爽的秋天里,他们很快就进了入甜蜜的梦乡。
(歌,妈妈抱着孩子)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二、故事:有一个小矮人,名叫小黄,住在南山的山脚下。有一天,他决定上山去找好朋友小蓝和小绿。他走啊走啊,走啊走啊,上山,爬呀爬呀,爬呀爬呀,来到一个山洞口,正是小蓝的家。咚咚咚,有人吗?没有!他继续上山,爬呀爬呀,爬呀爬呀,下山,又到了一个山洞口,正是小绿的家。咚咚咚,在吗?不在!小黄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回了自己的家,妈妈正在家门口等着他呢。
三、手指谣:
1、小姥鼠上灯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
2、三只小猴吃香蕉
3、苹果成熟了:有一个小儿,来到苹果树下,苹果成熟了,苹果成熟了!摇一摇,摇一摇,苹果掉下来,捡起苹果,装紧口袋,捆好口袋,拉紧口袋,背在肩上,回家了!
4、羊羊,小山羊,年纪不大胡子长
鹿鹿,梅花鹿,头上长着两棵树
象象,大大象,鼻子象根擀面杖
驼驼,大骆驼,背脊弯弯山两座
四、歌曲
1、秋天的歌:果园里,桔柚飘香,瓜果装满筐;田野里,稻穗金黄,农夫收割忙;菊花桂花四处开放,秋风吹来天高气爽。
2、石头歌:
流程:
亲子班一日流程:
室内玩耍 9:00- 9:50
晨圈 9:50- 10:00
加餐 10:00- 10:20
户外 10:20- 11:20
故事 11:20- 11:40
再见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