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虐童事件频发背后的思考

(2011-11-16 20:56:26)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最近的一篇博文和可心妈的此文发表时间仅差几个小时,而内容,其实很相同!可心妈和我的文风很不同,但我们说的是同一件事儿!

[转载]虐童事件频发背后的思考

[转载]虐童事件频发背后的思考


最近,新闻曝光了多起“虐童”事件,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面对这些怵目惊心的事件,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思考:为什么?!


毫无疑问,幼儿是这个世界上典型的“弱势群体”。因为,面对强大的成人世界,他们有太多无力和无奈。孩子无权选择父母,无权选择成长环境,更可悲的是,甚至无权选择“成为自己”。因为身体和精神力量的双重弱小,他们不得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成为某些人为达到自我心理满足而被操纵的傀儡。


前段时间和好友三月妈聊天,我们不由得都在感叹:“不得不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命运。面对一些孩子遭遇到的命运的不公,我们只能在一旁惋惜落泪,而无法改变任何东西。”


这命运,对孩子来说,起到决定作用的是父母、家庭。


曝光在我们视线中的种种“虐童”事件,几乎都是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这些事件中的幼童无一例外的被看护者肆意的侮辱殴打残害身体。但是,除了身体上的伤害,那些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精神上的伤害又被关注了多少?而还有更多没有造成严重身体伤害的关于幼儿隐性心理伤害的事件,又有多少人会警觉?


没有成立“爱.唯一”儿童成长会所之前,我在所在的城市遍寻不到一所这样的幼教机构:真正给予孩子自由、尊重、接受、平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在生命轨迹去成长,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直到进入幼教领域,我才逐渐明白为什么。对幼教产业来说,家长是消费者,而幼教机构是商家。做什么样的教育产业,完全取决于市场上绝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导向。


这样一来,事情就容易明白了:很少有父母愿意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他们不敢让孩子沿着他自己的内在生命轨迹成长,这种不能控制孩子带来的不确定,会让父母陷入深深恐惧。所以,这种情况基本会被杜绝发生。而让家长放心的教育方式是什么呢?很简单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定要有人管教;除了教授知识,还要让他们不要“走弯路”,要把现成的人生经验填鸭到孩子的大脑里,让孩子不用经历任何动荡就成为当今社会的“精英人士”。面对这种消费诉求,应运产生了与之相配的教育体系:尽早让孩子学习知识和各项才艺、严格管理和训导,力求培养出智商高、让家长和老师省心的“懂事”的小大人。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原因,势必产生相应的后果。学的多、学的早、学的快、有礼貌、懂事、乖巧、听话......这些因素被放到了教育的首位,而孩子真正需要的以尊重、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真爱被整个社会潜意识的抗拒着。更多的父母一边汲取着先进的育儿论点,一边站在自己的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诠释着中国式的“爱的教育”,孰知他们倡导的仅仅只是对于教育的形式上的改革,但却因为鲜有人愿意以改变和提升自我来达到教育的本质性变革(因为这样太痛苦,需要亲手打破自己的舒适圈),从而让教育改革只能原地踏步或者进步甚微。


所有曝光的虐童事件仅仅是冰山一角,而深深埋在水平线以下的那部分,其实是被整个社会默许的。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充满活力、不愿意被束缚,必须充分体验各种人生经历,不管这经历是不是让自己痛苦。而由于家长和孩子的目的不同,而教育又是为了满足社会上家庭的需要,可想而知,究竟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如何达到让孩子克制住本能愿望,而被塑形为社会和家庭需要的“好孩子”的形态的呢?


别的不需多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真爱、自由、尊重和平等必定要大打折扣的!三国志里诸葛亮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反观社会和大部分家庭在现代教育中,我们究竟起了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新闻上出现的小悦悦等社会事件,反映出现代社会人的冷漠,于是全社会都在呼吁良心和良知,我想这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扪心自问:我做了什么?!我可以做什么?!


对于教育改革的呼吁又何尝不是!所有的呼吁都是在拷问除己以外的公众团体,而社会是由每个家庭、每一个人组成的,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多么的不言而喻啊!喜欢和关注心理学的朋友都明白一点:改变别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走出困境,只能从改变自己开始。在我们向全社会大声呼吁营造舆论氛围的同时,只有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社会变革中担当了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并且义无反顾的付诸行动,才会让现状有所改变!


虐童案中的主要加害人当然有不可逃脱的法律责任。但是,频发的恶性事件不也在时时刻刻的提醒我们警惕:这不是偶然!这些事件都是有被允许的强大背景的!所以,当我们为了屡发不止的虐童案愤慨难当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忽然间有点反省和犹豫:这些事件中,除了主要凶手,还有哪些人、包括自己,会不会是隐性的加害者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