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尊重自由规则育儿 |
分类: 发现孩子 |
规则
给老师买了几本书,全都是我有的,其中包括《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昨天下午坐在外面,随手翻,翻到某页后看到这么一段话: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建构起良好的人格状态和生活习惯,使孩子适应家庭的群体生活和社会的群体生活。这种适应群体的过程就是理解他人和体谅他人的过程。如果成人一味地顺应孩子,孩子永远无法认知他人的需要和他人的情感,所以也永远无法发现由于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和不快。
大李还强调,一个没有利他精神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因为他无法为别人服务。
在工作中,遇到不少的妈妈在咨询时问我的园用的是什么理念,但每一次,我都语塞,不回答也不行,就搬出爱啊自由啊尊重啊这样的字眼来,说得我都脸红。以前我在单位时经常起草一些口号啊标语啊,那时我就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拿来喊的而不是拿来用的,就象“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样的话我就说不出口,因为我做不到,我的能力远没有那么大。
我现在不太乐于去谈什么理念。因为理念这东西似乎也很玄,有的人完全照着理念照着书本养孩子,作者说可以做什么她就让孩子做什么。而事实上,这事儿没有那么死。比如我家书架上的书我的孩子就可以随便翻,而你家书架上的书我的孩子不经你允许就不能随便翻——而这事与理念无关与书本无关,这是孩子进入社会的最基本的礼仪规则。有些人太在意理念太爱比着书养孩子了,以至于迷失了自已,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孩子和孩子不一样啊,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用一本书全都框进去。看书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育儿,而不是让我们手足无措非要照搬书籍不可。
昨天与家长讨论,我说什么理念不重要,读什么书哪本书上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带出来的孩子是正常的,是能够适应家庭群体生活和社会群体生活的。孩子们性格上千差万别,但不管差别有多大,我们的教育最起码要保证他能在他所在的群体中生活。一个情感正常发展的孩子,他也应该是体谅他人和理解他人的。我记得我们老师生病时,她就跟孩子讲:平时我照顾你,而今天我生病了需要人照顾。那个依恋她的孩子就开始照顾她,帮她拿东西,也不再象平日要背要抱。这个孩子平时是需要老师全程陪同的,而在老师需要被照顾时,小小的他能承担起照顾老师的任务,这个孩子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令人感动。事实上,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带孩子,那么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是这样的。但事实上,我看到有些孩子非常麻木,记得曾经在鲁能上电梯时,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在拥挤的电梯里大吵大闹,哪个大人都招呼不住,直到来了一位警察,有些人说再闹警察就把他们抓走,孩子们才停下来。这件事挺让我震惊的,后来震惊的不是孩子终于停下来,而是孩子的判断能力,他们那么大了又没有犯罪竟然还怕警察。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孩子们背后的家教情况,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小的失误。
自由和规则,看来是一个非常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无法无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不叫自由,在一个集体中,或者说是在某一环境中,你的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后去做该做的事情,我想,这个孩子是自由的。如果一个孩子去爬窗台去拿不该拿的东西那么这个孩子看似比懂规则的孩子自由度大些,但事实上,他会是不受欢迎的孩子,马上就会有人来限制他的自由,所以,不懂规则的孩子没有自由可言。
如果你的孩子到别人家随便乱翻东西,那么他在别人家没有自由可言;如果你的孩子到别人家里敢爬高上有安全隐患的窗台,那么人家不再欢迎你;如果你的孩子吃饭时用手到公共餐盘里抓菜,那人家不在愿意与你共餐;如果你的孩子到人家菜园子里乱踏乱踩,那么他也将失去进人家菜园子的资格。。。。。。当然,前提是这孩子是三岁左右以上的孩子,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应该懂得一些规则了。
有很多人以为我们幼儿园自由,什么都可以干。恰恰不是,我是一个非常在意规则的人,因为不懂规则的人寸步难行,如果我们带出来的孩子以后出去都不能融入群体生活,那我就已经失败了。那不是爱孩子不是在给孩子自由,是在害孩子。
做为母亲,爱孩子是本能。而我们的爱,最终就是为了让孩子能真正地独立,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生活。如果我们漠视规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偏离了母亲的本能,爱变成了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