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光三月
阳光三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729
  • 关注人气:60,5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逼着孩子当场道歉

(2010-11-24 08:05:53)
标签:

社会性发展

交往

矛盾

冲突

解决

道歉

育儿

分类: 发现孩子

别逼着孩子当场道歉

 

前些天韵涵妈给我发来了李跃儿老师的一段视频,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刚才去搜时没有搜到。当时我看了的,非常认同大李的观点。

 

孩子们之间出现打抢推等矛盾冲突本身并不是一件更坏的事情,我想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孩子的社会性处在发展的初期;二是孩子正在发展自我。通常孩子在护着自己东西方面表现得越强烈说明他的自我界定越是强烈。在最初,这是儿童自我发展的迹象,他们在努力分清自我和他人的界线。

 

孩子可能在1岁多或两岁左右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初的发展就是从保护自己的东西开始,随着孩子的成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增多,矛盾逐渐多起来,最初仍是体现在对物品的争夺上。

 

我们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忽略孩子的自尊,我们要求孩子聆听训话,改正错误——在这点上,我们还表现得很着急,甚至对1岁左右的孩子就讲述这样的大道理。其实,在我们向孩子“灌输”这些道理时,我们人为地强加自己的观点在孩子的心理胜过对孩子真正的教育,我们是在教育孩子为了面子为了他人而牺牲自我的发展。我们无形之中告诉孩子,他人的评价对他很重要,而不顾此时的年幼的孩子,他能否承受这么多。

 

也因此,母亲或者其他带孩子的老人们也注重形式上的其他东西,比如,在孩子“犯错”后道歉。我见过太多的家长逼迫孩子在“犯错误”后对对方说声“对不起”。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大多的孩子只要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合乎成人的道德礼仪等标准时,立刻说声“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然后转身就跑掉了,接下来,也许可能只三五分钟过后,这个孩子又来犯这个所谓的错误。此时的道歉或许仅仅是孩子一种开脱的手段而已,他,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意识到了自己那样做是不对的,甚至孩子只是习惯性地说一声而已,并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内心比较强大或者说是比较强势的孩子,无论旁人怎么样劝,他非不道歉,这样的孩子讨厌在众目下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说是他讨厌被逼迫。

 

由此看来,逼迫孩子道歉是多么地毫无意义。尤其是,当孩子一方或双方已经从当时的情绪中走出时,家长再翻出此事,不依不饶地要求孩子道歉,重新又把孩子推入情绪当中,影响孩子当下的游戏,也会给孩子带来其他一些不利的影响。

 

我认为,当孩子仍处在矛盾冲突当中时,我们可以考虑让孩子自己来讲一下当时的情况,让孩子自己说一下如何来解决当时的冲突矛盾。如果确实伤害了对方,我们让孩子自己来说一说要不要给对方道个歉安慰一下对方。别以为孩子不懂规则不讲道理,其实,他们比我们懂比我们讲。如果孩子确实能平心静气地来面对此事,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愿意向对方表示歉意,那么,就鼓励孩子去做这些工作。

 

孩子发生冲突的很多事件,我觉得不适宜在当下说的可以回家晚上睡前慢慢讲,让孩子回忆当时的情况,并提出解决的方案,温柔地耐心地陪着孩子来做这些工作。

 

确实是在孩子当时年龄能达到解决能力而未解决好的,并且情况比较严重的,我觉得最好当时解决,让孩子意识到这件事不小,确实应该引起孩子的重视。

 

太小的孩子,尤其是两岁前的孩子,不要给其灌输太多的规则,不要教育其将成长的重点放在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之上;而对于两岁以上或者更大的孩子,要求就要高一些,在规则面前,家长不含糊,既然是要处理的事件,不是道个歉就了事,而是要让孩子真正懂得与他人相处的规则,让孩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界线。家长在界线面前一定要不模糊,一定要清晰地告诉孩子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原因最好从孩子自身的安全、健康和发展上来解释,而不是教孩子过份在意他人的评价。

 

本文谈的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我觉得我说得还不够清晰,目前能力只如此。日后有更多的理论和案例后我再详细分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