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幼儿学习社交想象力创造力受伤育儿 |
分类: 发现孩子 |
孩子心,妈妈心,老师心
孩子心,妈妈心,老师心,心心相通。
也许过于主观,但这确实是我,做为母亲和已经从事的一年的幼教工作后的感悟。我相信孩子的心妈妈的心和老师的心是心心相通的,一定是相通的,因为相通才是平衡的状态才是能继续保持下去的一种状态。
我越来越确信,其实,孩子是最敏感的人,孩子最懂妈妈的期待。当妈妈的期待过于强烈过于超乎孩子的能力时,我把妈妈的期待想象成一个框,一个与孩子不匹配的框,孩子们拼命地想让自己适合这个框,不合适的框有大有小,大小本身并不代表什么意义,只是不合适的一种情况而已:框太大了孩子就告诉自己得拼命地长,这样妈妈才会满意,但无论孩子如何努力,他一直在长大,可妈妈的“框”也在长啊,孩子永远也不能匹配上妈妈的框,因此孩子丧失了自信,孩子为了追求可以滋养他保护他成长的爱而丧失了自信迷失了自己;如果框太小了,那些敏感的孩子想讨好妈妈的孩子则拼命地往里面挤,当他们挤不进去时,他们愿意削掉自己的肉流掉自己的血甚至也削去自己的骨头,敏感内向渴望爱的他们知道,也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妈妈的爱,才能安全地放心地长大,是的,他们觉得这样安全些。上面说的其实是同一类型的孩子,他们更清楚自己必须得依附于成人依附于父母尤其是母亲而存在。还有另一类型的孩子,应该是先天的原因,他们是天生就是厌烦过多规则反对承受过大压力的孩子,他们勇于斗争,在父母面前,他们象是比父母还勇敢的斗士。他们反对框的约束他们非要跟父母对着干,你越想我如何我非不如何,由于孩子的强大,父母觉得自己必须更强大,这样父母也才更有安全感。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将这样的观点埋藏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了,我们一定要树立权威,让孩子知道胳膊是扭不过大腿的。是的,当孩子试过之后,发现自己总是输得很惨,是的,那是因为他是孩子,他的一切来源于万能的父母,他们算什么!如果没有父母他们将丧失一切,甚至他们不可能有生命。是的,确实是的,我经常想起也觉得自己伟大,如果没有我,哪里会有我的女儿?如果没有我?她如何长大?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真的很伟大,因为,在这世间,有一个人,她离不开我,离开我她甚至无法生存,可见我的存在是多么地有意义。但是,我也不忘提醒自己,很久很久后的某一天开始,可能,我瘫痪在床,可能我得了老年痴呆甚至同当初的她一样得穿上纸尿裤而我的皮肤是那样的苍老得皱纹横生不象当年的她白皙细腻,此时的我智力不如我当初的年幼的必须依附我存在的我的孩子。如果,我今日打过我的孩子,但当我如婴儿般不能自理老太龙钟时,我的孩子是否也可以打我?今天我大声冲我的孩子喊叫,那么,当我的人生终到暮年时,我的孩子是否也可以冲我大喊大叫?今天我警告我的孩子,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那么,当我老得无法正常进食时,我的孩子是否也可以警告我你再这样我也不管你了?
我们都细细思考,将来我们的孩子是否会这样;我们再问问自己,现在的我们可否如此?
期待,我们缘何有那么多的期待?孩子的肩头是如此地窄小,甚至不能承担一个书包的重量,可是我们,如何忍心给孩子定下一个框,装下满框的期待。有很多说人说他没有,其实,我觉得他有,只是他不承认而已。
最近的学习让我明白,对于六岁半以前的孩子,我们只可以有一个期待,那就是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玩耍,真正地健康快乐地玩耍。放开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不要传递太多的期许给他们,只传递爱,爱其实就是一切,爱是治疗一切的良方,爱是一切的一切的答案。我们关爱的目光比引导性的语言有意义一千倍甚至一万倍。
我们可否做到这些:
1、我们可否少些提醒?
在孩子玩耍时不要提醒孩子太多,比如注意安全,比如让着别人,甚至追着孩子保护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接触过安全和危险边界的孩子很难把握这其中的界线。我们可否在孩子更小的时候放开手让他来探索世界?其实,对孩子更多的是尊重和放手,细细想想,是不是你越在乎什么越跟孩子讲什么,孩子在这方面越发展得不好。我遇到不止一个母亲,她给孩子讲不要抢东西不要打人,从孩子一岁时就讲,两岁时也讲,三岁时还讲,如今四岁了五岁了,她仍在讲同一句话——孩子的学习方式不是象学生那样,听了,记着了,他们更多地是模仿学习,更多地是自己探索。
2、我们可否不要在意孩子吃那么多地亏?
早就注意到,有些孩子非常大气,他们根本不在意在玩耍游戏中别人拿了他的东西,别人抢了他的位置等,可是,家长在意。他们会主动提醒要求孩子要有竞争精神。大概是咱们国家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对于孩子,竞争已经从母腹中开始了,真的很残酷,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真的很残酷。
3、可否让孩子的伤停留在身体上?
说句心理话,很多家长过于在意孩子在玩耍中受的伤。我认为,如果只是皮外小伤,家长是否可以就此罢休呢?如果孩子连提都不提的小伤,家长没有必要再三地追问提醒,家长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让孩子真正地受伤一次,也就是让孩子心灵也受一次伤。孩子的皮肤特别嫩,有时自己只是抓几下就会流血,孩子和孩子玩耍过程中身体接触比较多,受些小伤真的是难免的,除非你要把你的孩子独立出来,与群体生活独立出来。我们园一位老师在其他园工作时,她班上有个孩子家长最受不了孩子受伤,结果那个孩子从此不能参加任何需要动的活动,因为孩子们间只要动就会有身体接触,即便不是如此,孩子们自己也会摔着磕着碰着啊。还有,有的家长也可以想一下,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总受伤?这是否和你的在意有关?是否和你带养的方式有关?很一般地情况是,孩子不会无故攻击别人。当然,孩子们之间有时就为谁拿了谁的东西而大动干戈。如果一个孩子永远生活在一个没有矛盾的环境中,那他也永远无法面对矛盾,永远不会面对矛盾,这样的在意这样的保护其实不是爱,起码不是真爱。这也是有些孩子容易受伤的原因所在。孩子需要在争抢打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规则,只要不是太大的伤,我认为,我们真的大可不必在意。否则家长的心愿传递给孩子的同时再传递给老师,这些相通的心都会为着一个目标而努力,你是否会惧怕这个努力的结果呢?你想想,你能否接受你是否愿意?
4、我们可否真的不在意孩子学了多少东西?
是的,有很多人都说她在意孩子的心理,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有意无意中,还是把自己希望孩子学得多一点的愿望传递给了孩子和老师。母亲就是孩子的一切,母亲的观点态度为人处世的方法决定孩子的人生,母亲真的是孩子一切的中心。通常是,你越是期待,孩子会越紧张,他可能因此什么都学得不好,他也可能因此学得非常好,当然,只是学得非常好而已。孩子只有一颗心,对几乎所有的人来说。几乎不太可能样样全能,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学太多的知识,那么你现在只能得到一个知识渊博的孩子,但同时,这个孩子性格可能不太好,社会性发展得可能不太好,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很差。
通过我最近的学习和观察,我认为,还是让孩子们玩个够吧,至少在孩子六岁半上小学以前,这是孩子们奠定一生的基础,而此时,“放任”孩子,让他们自由地玩耍则是最好的带养方式。别担心孩子的学习,如果你非让孩子在该玩耍的时候学习,那么别怪他们在该学习的时候玩耍,他们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你搞错乱了的,这是家长的选择和过错,不怪孩子。孩子们一般起码都要五六才能坐下来学习,让他们在该坐着的时候再坐着吧。其实,你想想,如果你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你可能无法理解的成长方式,孩子自己会告诉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果你总是打乱孩子的成长规律,那么,他们不再是他们自己,他们以后的乱你不能责怪,而且,你得负责承担其中的责任。
5、我们可否保护一下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多少母亲在孩子越长越大后发现自己的孩子专注力不好,没有什么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其中原因何在?我不是研究这些的,但我想,这些能力固然有先天上的差别,但更多的,这几种能力的强或弱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你总打扰孩子还是很小的孩子时的玩耍,比如孩子玩得正起兴时你让孩子必须立刻吃饭,或者孩子在路边玩耍得正高兴时你非拉着孩子回家,还比如孩子们先天地就喜欢水和沙,你怕孩子脏和感冒不让孩子玩,这样的孩子的专注力总是一再地被破坏,被你破坏,那你以后就不能抱怨孩子的专注力不好,因为,其实是你破坏了你孩子的专注力,你应该心怀愧疚而非抱怨。
再说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中华民族普遍是没什么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民族,因为我们受不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也受不了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我们总是追求一模一样。象绘画,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画功很好画得象什么,象又如何?画家画得也不全象啊,不然哪儿来的抽象画啊?我们的孩子能当画家么?我们让孩子绘画的目的就是当画家么?如果我们非逼着孩子画得象,那么只有让孩子照着画,这其实是最简单的。而我认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是幸福的,是极富人生幸福感的。无论画画还是泥塑还是缝纫或是做其他手工,最重要的是过程,你,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什么享受到了什么?而不是结果你交上来了什么样的作品?这无非是我们人生中若干活动之中,极少有人是以画画为职业的,如果我们真的立志将孩子造就成一位画家,那么,我们更不能要求孩子画得象,在当今这个时代,画得象不象根本不重要,应该已经是艺术界最低级的工作了。
早晨的一个小时的短暂时光,随手打下这么多,都是些不太好看的话,但愿大家别找我抱怨,因为我不喜欢你主动受伤,我写给我对相可能不是你。最后,我还要说几句,无论是谁帮你带孩子,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其他你请的人或临时委托的人,如果你的要求比较“低级”比如不让孩子受一点点伤,比如多学些东西,那其实很简单,比你要求人家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要简单无数倍。让孩子不受伤那就让孩子不与其他人接触,让孩子不乱动,关在一间屋里找个板凳坐起就行,真的就如此简单。如果想让孩子学东西,不就背些诗认些定算算术吗,三下五除二就讲完,让孩子坐在那儿背让孩子坐在那儿写让孩子坐在那儿算,不就结了吗!
孩子的心,妈妈的心,老师的心,真的是相通的,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妈妈,妈妈的期待全部装入小小的稚嫩的孩子的心里,全部都累到他们弱小的肩头之上。老师,不过是执行妈妈期待的那个人而已。
如果你是个文明人请文明评论哈,你的评论体现了你的素质,即使你是个匿名的人,我们可能不知道你是谁,可你一定知道。干了心虚的事儿自己内心恐怕要发抖的哈,对健康不利,因为陌生的人得病划不着,我是提醒了的,你非要干些龉CUO的事儿你就干。我一直认为看育儿博客的人都是一些有追求的素质高的妈妈们,应该不是我说的那种人。特此提醒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