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幼儿社会性发展友谊朋友育儿 |
分类: 发现孩子 |
请重视幼儿的同伴关系
女儿1岁多起我开始重视她的社会性发展情况,2岁左右我致力于给女儿找几个固定的朋友,竟然不太难,那时建立起的友谊持续到现在,这让女儿的成长受益良多。
其实,我一直都非常重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最初的原因仅仅是缘于我自己——我是个不善与人相处的人,我一直想在这方面改变我自己,但是,几乎没有成效。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我出生100天时,我们举家迁往北大荒,在那里我们没有亲戚和朋友,从小在孤独中成长,最怕过年过节,因为不象别家的孩子到处拜年家里也来很多亲人。上学后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工作后不善于与同事交往——这种与人交往上的困难直到现在都在困扰着我。我清楚地知道这缘于我童年时与同龄人的交往经验太少,其中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但补起课来何其难!也因此,我重视女儿的社会性发展情况。
从事幼教工作近一年。发现孩子们之间最大的差异不在智力上而在情感上,尤其是处理与其他小朋友关系的能力上。
凡是社会性发展得好的孩子性格相对开朗些;容易在班级内与小朋友建立起友谊;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享受幼儿园的生活。
相反,社会性发展各不够好的孩子一般有如下一种或几种特征:
1、抗拒入园;
2、在幼儿园生活得不快乐;
3、不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4、不喜欢游戏或不会与小朋友做游戏;
5、有一定的攻击性;
6、爱抢东西或不经允许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
7、不会与小朋友交往。
我在做幼儿园的过程中遇到过自闭症的孩子和有自闭症倾向的孩子,虽然据我了解到的信息认为自闭的原因与先天的遗传有关,但是,我身边接触的类似的孩子恰恰都是在3岁前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光较少的,或者是几乎没有接触其他同龄伙伴的孩子。至少表象是这些孩子因为没有与亲人或其他小朋发展出依恋关系或友谊而导致的一定程度的自闭。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男孩子,是个非常会与成人相处的孩子,如果他活动的空间里只有成人,你会觉得这是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孩子。但是,只要其中有孩子,哪怕是五六岁的(他当时只3岁),你就会完全改变你的看法。因为,他攻击性太强,即使五六双眼睛盯着他,你很大的可能都是看不住他,等你发现时他已经把人咬了或者掐了。这个孩子由四五个成人带大,妈妈为了培养他的独立性,一直让他自己玩,这孩子从小就可以自己半天半天地玩,中间不找任何人。这孩子无论多大时与家人尤其是与妈妈分别都不困难,他的妈妈也以此为骄傲,说孩子上幼儿园不哭,妈妈上班去他不哭,我亲眼目睹了后最初是很吃惊的,后来,看了发展心理学里关于依恋这一部分的内容后,了解到这个孩子的依恋模式是回避型依恋。这一依恋类型的孩子对待陌生人就象对待父母一样,父母在与不在,或者说是谁带他都一样,其实,他与任何人都没有建立起依恋关系。遗憾的是,我遇到过不止一个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是这种依恋模式,但其父母还认为这是好事儿,觉得孩子懂事儿。而据我遇到的这样的孩子来看,凡是依恋模式不是安全型的,孩子都比较难带,而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孩子是最难带的,这样的孩子无所畏惧,世界于他存在与否都不重要,这样的孩子也不容易建立起规则,同时,也很难有安全意识。这样的孩子最初是由于父母陪伴太少而如此,加上没有与其他伙伴的接触而导致社会性发展得非常不好。
在我做幼儿园的过程中,我发现一般很不容易适应幼儿园或转园非常困难的孩子除了是安全感建立得特别不好的孩子就是社会性发展得不够好的孩子。一般2岁半左右以上的孩子是非常在意与幼儿园同伴的关系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入读幼儿园一段时间后,仍没有与同伴建立起他们所谓的友谊来,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不喜欢幼儿园,很难享受在幼儿园的时光。只要老师不对孩子压制得太过,一般孩子只要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玩得开心他们就会很乐于上幼儿园。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即使一部分孩子是因为对幼儿园花花绿绿的装饰或玩具而对幼儿园感兴趣的,但最终能留住他们的心的应该是与同伴的关系,孩子越大超如此。
我在一本发展心理学中看到如下一段话:无论如何,儿童之间的朋友交往是有独特性的。学前儿童通过问候、表扬和服从意愿的形式双倍地给予那些被他们认为是朋友的儿童,他们也得到相应多的回报。比起没有朋友的儿童,那些有朋友交往的儿童有更多的情绪表达,比如说话、笑和经常看对方。而且,早期友谊提供了社会支持。那些幼儿园阶段在班级里就有朋友的儿童,他们以后更乐于适应学校。也许这种同伴关系是儿童以后建立新关系的一个可靠基础,提高了他们在新班级里的舒适感受。
还有一段:儿童在幼儿园很轻松就能找到朋友并被班级同学所接受,预示着他们也将更配合班级的集体活动,在学习上的自我引导能力也将更好。这些行为,与儿童在幼儿园阶段所获得的成就相关。当然,那些善于表示友好,亲行为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园孩子比较容易结交新朋友,而那些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弱、爱争辩、有攻击性的孩子所建立的关系则比较薄弱,而且朋友少。如此交往的结果将削弱他们对学校、集体活动和学业学习方面的兴趣(这非常符合我上面根据我们园孩子情况而做出的总结)。很明显,努力去建立友谊的能力会使儿童通过各种方式去积极地融入班集体,从而促进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但是,孩子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环境会制约着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有的孩子很慢热,所以,可能其他的孩子间都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玩伴关系了而这孩子还没有参与进去;有的孩子入园前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少,他不会与小朋友相处,比如,会通过抢和打的方式解决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还有的孩子没太与其他小朋友玩过角色扮演游戏,不会玩或者在玩的过程中不喜欢担任其中的一些角色,也因此闹情绪。
先天的遗传或许我们很难改变,但我个人认为,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上,我们家长绝对是大有可为的,一般我遇到有一定攻击性的孩子,在幼儿园过得不够快乐的孩子和与同伴交往困难的孩子普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他们入园前与小朋友交往的经验少,他们可能因此不太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同时,更大的问题是,他们可能错过了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快乐,他们不知道还有比与自己的妈妈相处还快乐的事(或者是人)。
所以,我个人以为,在孩子两岁左右就让孩子与其他大大小小的小朋友多接触,并且,让孩子从小拥有自己的好朋友,建立起相对稳固的友谊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很重要。具体原因我今晚在写,早晨的时光太有限了,先将打出来的乱七八糟的文字发上来,希望能引发一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