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育儿母亲博友爱弥儿选择幼儿园 |
分类: 发现孩子 |
为孩子选园,谁说了算?
截至今天,我们爱弥儿全日班已经有12个孩子报了名交了费。这12个孩子的母亲除了两位是新认识的家住鲁能的朋友外,其他孩子的母亲全是我的博友。
这些孩子来我们园都有一个小故事,我说的这小故事主要是指孩子家里对为孩子选园的意见一致程度,写出来分析分析一定挺有意思的。
幼儿1:
母亲系博友,家远,母亲坚持来,全家反对。但反对无效。
幼儿2:
母亲系博友,家较远,母亲坚持来,家人坚持反对,甚至为此还整出夫妻矛盾。
幼儿3:家住附近,母亲坚持送孩子来,父亲不太反对,但四位老人反对。在公办园交了赞助费。
幼儿4:家远,但已经搬至鲁能,转园至此,母亲坚持,父亲支持。
幼儿5:母亲系博友,母亲坚持,父亲反对,但反对无效。
幼儿6:父母均坚持。
幼儿7:母亲坚持,父亲不反对。
幼儿8:母亲坚持,父亲不太反对,老人反对强烈。但反对无效。
幼儿9:母亲坚持,父亲及老人不太支持但也不强烈反对。
幼儿10:母亲坚持,父亲支持母亲的一切决定。
幼儿11:母亲坚持,父亲不太支持,老人一般支持。
幼儿12:母亲坚持,父亲不太支持。
还有大概二三十个孩子的家长来参观过,大多因家人的反对而放弃。至今我们尚未对外专门做过宣传。
纵观这12个孩子的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来我们爱弥儿的孩子百分百是因母亲的主张而来,其中反对的家人占多数。甚至有一部分家庭因为母亲主张入我们园而闹出矛盾。每次知道这样的事情时,我就觉得自己是个惹祸的人,甚至还有一次因为实在是受不了别人家因为我们园而闹得不可开胶而劝那位妈妈把孩子领回去,我如数退还学费。
总的来说,我们这里的孩子非常通情达理,但是有个性。他们因为通情达理而好带,但是因为太有个性而难带。相对于我曾经负责的加州,这些孩子心理普遍比较阳光,社会性发展得极好,他们记忆力好,爱听故事。
这些孩子的母亲们非常有共性: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上(只有一位母亲29岁,应该不会有遗漏);爱孩子,一直在为孩子做出尽可能的努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反对教授孩子所谓的“知识”;关注亲子阅读;主张尽可能多的户外活动;从不问孩子在园里吃了什么;与孩子同睡;夫妻关系较好。
我园孩子的家长或者是来我园参观的家长,他们在为孩子选园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价格(虽然我们园孩子的家长似乎没有特别富有的家长,他们普遍是工薪阶层),这些来自母亲和家人的分歧并不主要是因为学费,而是理念上的冲突。老人们普遍觉得找个离家近的最好,公立的比私立的好。
我了解到很多孩子的父亲是不太关注幼儿心理的,但又不肯听母亲的劝加强学习,他们大多认为在传统教育之下自己已经很成功了,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象其他孩子一样就近选一个幼儿园就可以,不必为此太费心,他们真的是觉得孩子的母亲实在是太折腾了。由于母亲们普遍关注孩子多一些,有些父亲还有意见,觉得一个女人总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是不太对的。
所以,我认为,在我们不太关注幼儿心理的这种大环境下,如果一个母亲没有决定权却偏偏了解点蒙氏知道孙瑞雪李跃儿或华德福的话,那么她多多少少有些可悲。因为她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天使在自己不认同的教育环境之下成长。
母亲爱孩子,天性使然,母亲愿意为了孩子而加强学习和交流以提高自己,愿意同孩子一起成长。就因为此,很多母亲被动地陷入了烦恼和抗争。
我认为,如果一个男人不愿意因为孩子而加强学习,但至少应该绅士些,那就是不要干涉甚至打击一直追求进步与自我成长的辛苦付出的劳累的母亲。在孩子入园一事上到底该谁说了算,我觉得谁为孩子付出更多关注孩子更多就应该由谁做主,因为这个人会更主动地了解自交了己的孩子适合上什么样的幼儿园。
我觉得父亲这样做比较好:与母亲一起付出尽可能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和母亲一起为孩子成长中的大事做决定。如果不能做到,那么选择提建议和接纳母亲的建议我觉得最好。其实,主要是很多园收赞助费把大家套住了,不然,让孩子试读两三个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遇到好几个家里是给宝宝在别处交了赞助费后又想入读我们园的,这一点成为家人反对的理由。其实,选择起来也不难,钱和你坚持的东西孰重孰轻?在你心里的天平上称一下就知道了。为什么很多园收赞助费,我想就是要套住一些可能流动的人,也就是这些在踌躇犹豫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