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光三月
阳光三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729
  • 关注人气:60,5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察与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

(2009-03-16 02:46:56)
标签:

班杜拉

观察学习

模仿行为

育儿

分类: 发现孩子

中国人俗话说:跟什么人学什么样。不全对,但有一定的道理。人最后成长什么人,和先天的遗传有关系,更和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系。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过:“给我12个健康孩子和一个特殊环境,不管他们的才能如何、倾向如何。我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他们培养成科学家、医生、盗贼、乞丐。”多么嚣张的说辞。我们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就连孟子这样的大人物,也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要靠母亲后天的教育。关于周围榜样,对人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知心理学之父)通过实验,进行了研究。

  1、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观察与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个成人,给大孩子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个成人,为了惩罚这个大孩子的不好行为,打了他一顿。

  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会学着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玩具娃娃。这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象不象杀鸡给猴看?)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班杜拉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大孩子,打玩具娃娃,谁学得象就给谁糖吃。结果再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放着玩具娃娃的小屋,两组儿童都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娃。这说明通过看录像,两组儿童都已经学会了攻击行为。第一阶段乙组儿童之所以没有人敢打玩具娃娃,是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从而暂时抑制了攻击行为,而当条件许可,他们也象甲组儿童一样,把学习到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如上图,那个穿着公主裙的漂亮小姑娘竟如此粗暴地去攻击玩偶)

 

班杜拉和许多其他研究人员发现88%的儿童模仿攻击行为。八个月后,40%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到的暴力行为。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探索世界的愿望更强烈,而他们接触的世界极其有限,同时,他们完善自己的手段也非常有限,所以,更多的,他们选择了模仿。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他们不可能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生就是一张白纸,告观察与模仿来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

 

2、模仿行为更多于模仿语言

  班杜拉的另一项实验研究,比较了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儿童做一种滚木球游戏,作为奖励,他们在游戏中都得到了一些现金兑换券。然后,把这些儿童分成四组,每组有一个实验者的助手装扮的榜样参与。第一组儿童和一个自私自利的榜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要把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不必去救济他人,同时带头不把得到的现金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二组儿童和一个好心肠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自己得了好东西,还要想到别人,并且带头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三组儿童和一个言行不一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口里说人人都应该为自己考虑,实际上却把兑换券放入了捐献箱。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是口里说,要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实验结果是第二、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比第一组和第四组均明显地多。这清楚地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其实,只要稍微用心一点儿,就会观察到,越是较小的孩子,身教的作用越是胜于言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