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涨声一片,反而只有A股这边继续裹足不前。方向上倒是没有脱离我们反复给大家强调的震荡格局。但是难免让很多朋友心急。A股迟迟不动,我们认为和宏观政策的预期是有关系的。尤其近期国常会一再强调关注大宗涨价的问题,让很多资金都对通胀后收紧货币端产生了担忧
我们梳理近期高层关于大宗商品的表态如下:
3月25日,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视频座谈会,李表示“国际环境复杂,带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快”。
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鹤总提出“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4月12日,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李表示“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表示“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
5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表示:“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从高层的表态来看,3-4月更多的只是开始关注涨价,而五月以来表态和调控都在明显升级。
为何3-4月政策层仅仅是关注,而没有采取实质措施?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4月之前,在输入性通胀的同时,国内需求仍在复苏,对通胀的容忍度尚可;然而,进入5月,一方面4月经济数据表明,内需已经开始向下,另一方面,5月停工停产已经不是少数现象,“胀”已经开始导致“滞”,这才导致政策层“动真格”。我们认为,政策层关注的不是“胀”本身,而是“胀”是否导致“滞”
输入性的通胀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否损害稳增长大局。
因此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货币政策,此次表述比上次国常会要更明确,就是“稳”。上一次不少观点认为会通过紧货币来对抗通胀,但货币政策的目标既然是稳增长,而不是抗通胀,就不存在收紧可能。
此次国常会第三点表示,“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稳定的意思就是,不因抗通胀而收紧。从该点的具体措施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全部在论述如何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而不是市场担忧的提高利率、让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政策层关注的是“胀”导致的“滞”,而不是“胀”本身。既然要对抗“滞”,那么就不存在紧利率的可能。
所以,目前市场的某些担忧,我们认为是杞人忧天了。
但当前一段时间领跑盘面的周期股走出降温之后,市场目前还拿不到合适的足以接过大旗的新版块。像消费,我们说有机会,但机会在于分化。因为当前季报季已过去,食品饮料行业具备4大特点:
(1)各板块龙头估值基本均位于历史较高水平;
(2)经历了杀估值,市场情绪快速修复后进入催化较少的二季度;
(3)新上市的各个标的表现不俗,尤其代表性的立高食品和味知香;
(4)食品板块关注度仍较高,但市场较为迷茫;
因此大家看到,食品消费呈现出了一种——龙头不涨不跌,二线遍地开花的姿态。接下来,我们认为大消费尤其食品饮料的机会仍然没有结束。市场方向上没必要过度的担忧,个股上要做好分化中的选股。
前一篇:美联储的信号,市场都读错了
后一篇:二线白酒将笑傲二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