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股票 |
喝洋奶恐惧症引发的投资机会
随着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升级,一批推崇进口食品的消费群体被刺激出来。消费者对于进口食品的青睐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外来的和尚就一定能念好经吗?事实上,进口食品看似风光的背后,绝非是铁板一块。就在近日,新西兰奶粉中检验出了二聚氰胺残留。作为三聚氰胺的主要原料,类似物质残留对于长期饮用者的伤害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就在事件曝光之后不久,消费者迎来的却是新西兰当局的全盘否认——残留乃意外、毒性不如盐——类似的说法似乎很有点“中国风”的味道。
客观的说,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外国企业所谓的良心,并非国内公众所看到的那么高尚。事实上,在背后驱使着进口食品保质保量的背后,并非责任感,而是西方国家严苛到堪称致命的罚款制度。国外政府在惩罚企业违规的力度上一直是中国国内所谓监管部门无法比拟的。比较有名的雅培和强生公司,就曾因为药品销售上的违规而被处以过15亿和22亿美元的巨额罚单。
犯罪成本的高昂成为了保障进口食品安全的最有力的一道屏障,然而,西方世界严苛的食品审查制度,和新西兰当局在奶粉事件中的咬死不承认,是否就能说明当地奶粉的清白呢?答案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肯定。事实上在西方惊人的处罚和监管铁律背后,存在着不为人察觉的潜台词——即政府执法背后国家需要承担的经济风险必须要可控。而事实上,西方国家有关部门也是在忠实的执行着这样的“规定”。早年间,美国境内曝出的几起屠宰业的内幕,并非源于监管部门,而与中国相似恰恰是媒体承担了爆料的工作。同样的,很可能就是出于这样无法明说的原因,新西兰奶粉事件中的政府的表现呈现了非常暧昧的一幕。
尽管我们说,当下二聚氰胺对于人体危害究竟几何尚未有可信的说法。然而消费者担忧情绪的酝酿、爆发是非常可怕的。特别是在中国特殊的食品安全气氛之下,相关问题一旦爆发,可能随之而来的又将是相关产业的彻底洗牌。
这其中又将是危险与机会的并存。我们说寻找优质的,具有替代效应的上市公司,很可能成为未来奶粉事件升级过程中的最终受益者!后期食品“检验”和“放心食品”会引起机构的关注!探讨邮箱:hemalifei@sina.cn(只限100万以上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