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北京大学的孔庆东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网络的,反正至从在网络上看到他的一篇关于在韩国的见闻的文章后,我就知道了北大有这样一位敢于说话的中年教授,从而对他产生了一些兴趣。以后陆续看了他的一些著作和文章,其中有比较严肃的作品和文章,也有网上流传的一些言论和文字如所谓“孔和尚语录”等。虽然他的一些言论和观点比较尖锐甚至有些刻薄,很得罪人,不但得罪国人,也得罪某些外国人,但总体来说我对孔老师的印象是他对现实社会、对当下文坛的许多观点和看法确实与众不同,有他的独到之处,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他语言犀利、风趣、对人、对事敢于说话,特别是敢于说一些很多人不敢说,不便于说的话的文风也很有特点。对于其中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我很认同,也很欣赏他的行文特点和语言风格。过去只知道他是北大的教授,不知道他的学问如何,直到看了他最近出版的《国文国史三十年(1)》后,发现孔老师不但在网上文笔不错,而且学问也不错,至少他的《国文国史三十年(1)》是如此。
作为一个名人,孔老师似乎颇受网民的关注,关于他本人的言行,在网上似乎一直很热闹,一直没有断过。打开百度,输入孔老师的名字,有关他的信息至少有上千万条之多,可见他受人关注的程度,其最新的一条就是最近发生的所谓“三妈的”事件。
“三妈的”事件的来龙去脉我这里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查。“三妈的”事件一出,网上就闹得不可开交,闹得最凶的当然是新闻界,所谓平面媒体。作为“无冕之王”,那里受过这样的气,不但在报纸上、网络上口诛笔伐,而且许多文人、学者也认为孔老师此举侮辱了斯文,他们语言之犀利,态度之愤怒很是令人感动,甚至有人认为孔老师此举有辱北京大学,学校应该将其解雇之,以泄心头之恨。
尽管舆论如此,不过依我看,可能还有一些别的我们不太听的到的声音,我们也不妨安下心来听一听。
如果真的孔老师有“三妈的”的行为(看来不假),确实不好,不管如何,骂人总是不对的,一来侵犯了别人的名誉,二来确实与他大学教授的身份不符,说他“有辱斯文”也不为过,毕竟他的先人孔老夫子没有这样骂过人,至少《论语》中没有。
不过,我想事情总是有两面的,在一系列的报道中,我们只看到关于孔老师骂人的报道,而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愤怒。一个老师总是不会无缘无故的骂人吧?据说孔老师自称此事是“八路骂汉奸”,那么孔老师这个现代“八路”为什么说记者是“汉奸”,作为记者究竟要向孔老师提出了一些什么问题而引起他这样大的愤怒,详情一直不见报道,我们也无从知道,我想记者本人也应该向关心此事的读者说一说把?记者有采访权,这一点大家都认同。如果被采访的是官员,大概不太能拒绝,应为你是公职人员,是纳税人养的,你的行为应该让养你的人知道(当然国家机密不在内)。如果是个人呢?作为个人,有没有拒绝被采访拒绝回答问题的权力呢?我看应该是有的。对于个人,采访是双方的行为,记者有提问权,被采访者也应该有拒绝回答的权力,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一个记者违背受访者的意愿强,向被采访人提出一些不礼貌的问题或迫使别人接受采访或回答不愿意(或不方便)回答的问题,是否也算侵权呢?我看是的,既然你的行为让人厌恶,人家拒绝就是很自然的了,当然最好不要骂人。
就孔老师而言,人是骂了,可能也很解气,不过,在我看来,孔老师这样做,不是很合算。这几十年来,媒体多了,报纸多了,打着记者名头的人犹如过江之鲫,多的数不胜数。记者这个行业看起来不容易,但是据说也很吃香,谁也得罪不起,任你是官员、名人、学者谁都一样。什么事如果让记者叮上,那是躲都躲不开,我看孔老师就是让人给叮上了,实在躲不开,只好骂人了。但是躲不开就骂人吗?骂人就能躲得开了吗?那要算一下骂人的成本和收益了。如果是一个象我一样的无名百姓,骂了也就骂了,我拍谁?你要报道出去,没准我反倒出名了,肯定是收益大于成本。如果是孔老师这样的名人,就要考虑了,因为你骂了他,他报道出去,他反倒出名了,以你的名声成全了他,成本大于收益,不是很合算。
话说回来,孔老师的一些言论和观点听起来确实比较刺耳,有时行为也很能过激,如这一次。对于孔老师的这些言论,在文坛上、报纸上、广播媒体上,网络上表示赞成者有之,拍手叫好者有之,故作深沉者有之,造谣生事者有之,语出惊人者有之、鲜廉寡耻者有之,不一而足。但是他讲的一些话,一些观点也确实是反映了一些人对现实社会爱、恨兼有的一种复杂心情。他的话之所以能得到许多人的赞同,能被广泛的在网上流传,就是因为现在象他这样这样敢于用犀利的语言讲实说的人实在是不多了。他这样的人,近年来在一片“和谐”之声的文坛上,虽然比较少见,但也还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多几个孔老师或许文坛、网络就不会如此沉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