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宫出来,我们来到横跨金门海峡的金门大桥。我们的车停在大桥旁边的小公园中,这个小公园实际上也是一个专门供游人观赏、了解大桥的一个集散地,在这里游人不但可以就近观赏大桥的全景,可以拍照,也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大桥建设过程的介绍和建桥的实物。
虽然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从海上观赏了大桥的全景,体验了它在海中的妩媚和倩影,但是由于观赏角度的原因,还是没有看到大桥的全貌,特别是没有欣赏到大桥的宏伟气势。这个桥头小公园地势比大桥桥面高,站在这里俯视整个大桥,不但可以看到桥的全貌,还可以饱揽大桥两岸的景色。大桥的北端是旧金山市,南端连接着海峡对面的旧金山半岛,正是有了这座大桥,旧金山半岛也逐渐成为旧金山经济圈的一部分。不仅如此,这座大桥也成为旧金山的象征。如果乘船从太平洋进入旧金山湾,在甲板上举目远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座高耸入云的巨形桥塔。桥塔象两个卫兵耸立在大桥南北两端,用自己坚强的身躯肩负着两条粗大的钢缆,整个桥面就悬吊在这两条粗大的钢缆上,这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类桥梁工程最杰出的作品旧金山大跨度单孔悬索吊桥。
桥两端的高塔高342米,其中水面以上部分为227米,相当于一座70层高的建筑物。塔的顶端由两根直径各为92.7厘米、重2.45万吨的钢缆相连,中点下垂,几乎接近桥身,钢缆和桥身之间用一根根细钢绳连接起来,整个桥身就悬吊在两根钢缆上。钢缆两端通过高塔后伸延到岸上被锚定于岩石中。大桥桥体凭借两根钢缆并通过若干小钢缆被悬吊在半空之中。钢塔之间的大桥跨度达1280米,从海面到桥中心部的高度约60米,由于桥面又宽又高,所以即使涨潮时,大型船只也能畅通无阻。
这是当年世界所建大桥中最长、最大的单孔长跨距大吊桥。
我们站在平台上观赏着眼前的大桥,只见大桥雄峙于宽1900多米的金门海峡之上,连接着两岸的城市,桥上的车辆来来往往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大桥桥面宽达27.4米,双向6车道,旁边还各有一条宽敞的人行道。从平台望去整个大桥造型宏伟壮观、朴素无华,桥身呈朱红色,横卧于碧海白浪之上。在这里看到的大桥与在海上仰望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海上看的大桥更是象一道彩虹,雄伟和壮丽还几分妩媚,而在这里看来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人类巧夺天工的力量和智慧。至于桥身之所以被油漆成朱红色,是因为建筑师认为大桥的建筑既要和周边环境协调,又可使大桥在金门海峡常见的大雾中醒目。由于这座大桥新颖的结构和超凡脱俗的外观,它被国际桥梁工程界广泛地认为是美的典范,被美国建筑工程师协会评为现代的世界奇迹之一。导游老G告诉我们如果是晚上在这里,就更好看了,那时华灯初放,大桥如巨龙凌空,使旧金山市的夜空景色更加壮丽。
金门大桥对美国全国的交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贯通北美大陆的80号高速公路的起点,而80号公路的另一端点是大西洋东海岸边纽约的华盛顿大桥。这两座大桥遥遥相望,相隔约5000公里,据说从一个地点端点到另一个端点,一路畅通,中间没有一个红绿灯。相传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时,只身从纽约附近的西点军校,到旧金山报到服役。他跋山涉水饱经风霜,历时69天,才到达服役地点,由此可知当年北美大陆东西两岸交通的不便。
现在这座大桥不仅是旧金山也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直今仍被誉为近代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每年金门大桥都它以雄伟磅礴的气势,吸引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说起金门大桥,就必然要说到它的发起者和设计者桥梁工程师约瑟夫·斯特劳斯。从1579年英国探险家FrancisDrake发现了金门海峡之后人们就有过要在金门海峡修建一座大桥的想法,但是由于当时经济和技术的原因,这个愿望一直不能实现。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约瑟夫·斯特劳斯再次提出了这个大胆想法,并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来游说北加州的居民加以支持,终于获得成功。当年旧金山地区的居民选民们采取集资的形式来为大桥的修建募集资金,他们以自己的住宅、农场、和公司为抵押发行了最初的三千五百万美元的工程债券以保证大桥的修建资金。这些债券据说直到1977年才被还清,其中三千五百万美元的本金和三千九百万美元的利息全部来自过桥费的收入。大桥于1933年1月5日开始施工,1937年4月完工,1937年5月27日对行人开放。1937年5月28日,随着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按下一个电钮,该大桥对汽车开放。据说金门桥落成当天,有20万人兴高采烈地走过大桥来庆祝这个日子。今天金门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桥梁之一,据说每天都约有10万辆汽车从桥上驶过。
当年斯特劳斯之所以敢于提出这个即使在现在看来也非常大胆的建议,当然是基于他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近400座大小桥梁的设计。另外当年美国工程技术界先进的设计理论也为他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为至少在二十年代末期美国已经有了成熟的悬吊结构设计和计算理论,其中包括静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以及震动理论等。最后保证大桥能够按照先进的设计思想顺利建成的要归功于当年美国先进的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要知道即使在今天要生产出大桥所需要的有高度韧性和高强度的钢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这座花费四年多时间修建的大桥是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结构之一,如今它虽然已不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但它却是最著名的。
欣赏完大桥的全貌,我们步行来到金门大桥上,迎着海风沿着人行步道向前走了一段。大桥上来往车辆隆隆驶过,风驰电掣一般。但是步行上桥的游人却不太多,我们漫步走过三百米之后停下脚步,瞭望大桥两边的大海,这时我感觉脚下似乎有一点点的颤抖,这是车辆和海风引起的震动。这时候阵阵海风扑面而来,太平洋西岸的海风使人感到十分的清爽柔和,放眼望去,大桥东侧为广阔的旧金山海湾,西侧是与亚洲大陆遥遥相望的太平洋,万里之外就是我的家乡中国。
之后我们又回到大桥桥头的公园中,那里陈列着一段大桥悬吊钢缆的样品,据说是当年建桥时剩下的。我们看到在钢缆的92.7厘米的断面中穿有密密麻麻的高强度的钢丝,据说2万7000多根。正是这些高强度的钢丝保证了大桥的安全和稳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上能生产这种钢丝的只有美国。而能在风大浪急的海上花费十万吨钢材,建设300多米高的钢结构高塔和1200米跨度的桥梁的国家当时可能也只有美国。所以金门大桥在当年或许不仅仅是一座跨海大桥,还是美国充足国力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象征。据说金门大桥的两个高塔之间的跨度在1964年之前拥有世界上悬索桥中最长的跨度。这两个桥墩直到不久之前还是世界上最高的悬索桥桥墩。1957年之前它还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
斯特劳斯作为该的首席工程师长期以来被称为金门大桥之父,享有二十世纪最伟大工程师之一的荣誉。一九三八年他逝世后,为纪念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桥梁工程师,人们把他的全身铜像安放在桥畔的公园内供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瞻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