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的展厅出来,我们就进入下一个参观重点:中国古代书画展。据说当年为配合“明轩”的修建,博物馆专门新建了一个东方艺术画廊,它环抱了“明轩”的三面,来自中国古代的书画和艺术品(包括家具)就陈列在这里,据说这里也是观赏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中心。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绘画并不太多,只有近500幅(不知是否记错了),不过说它们都是珍品还不能显示这些绘画的贵重,应该说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极品。与国内各家博物馆珍藏的作品基本不外露的做法不同,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绘画大都是常年在这里展出的(可能也轮换),因此参观者在这里即使不是全部,也总是能在这里看到相当一部分的藏品。而这些藏品在国内只能从美术史或画册中看到。
展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展区并不大,长长的一条,中间隔成二、三个相对独立的展区。我没有注意他们是按什么标准布展的,似乎既不象按年代也不象按种类(如书法和绘画)。我虽然对中国古代绘画有兴趣,也知道几个古代画家的名字,但是并不太懂。来到挂满书画的大厅,一时还真不知道从那里看起,只能按参观路线顺序看下来,对于其中一些我知道名字的画家的作品到也是看的格外仔细一些。展厅里可以看的东西非常之多,各展区的墙上、橱窗里到处都是珍贵的名家字画,如宋徽宗的《禽鸟图》、黄廷坚、米芾的书卷、八大山人的鹰、石涛的大幅卷轴、以及倪云林、文征明、李公麟、陈洪寿等人的作品,其中很多人的作品还不是一件,而是好几件,如黄廷坚、米芾的书卷就有多幅,特别是黄廷坚的书法作品尤其多。另外北宋画家武宗元的绢本白描《朝元仙仗图》也很有意思,画中的是道教各路神仙人物有八十多人,很有“画圣”吴道子的遗风。
应该说这里展出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真迹,当然不敢说的那么绝对。由于这里陈列的中国的古代绘画大都是来自捐赠和市场,那么其中有一些赝品也是在所难免的。比如对宋徽宗的《禽鸟图》就有争论,有人认为就是后人的摹本,不过我觉得即使是摹本,也是珍贵的摹本。可能是这个原因,对于这幅画馆方在陈列时并没有放在显眼的位置,也没有重点的介绍。另外被列为李公麟真迹的《孝经图》,卷末有“公麟”款,对这幅画的真伪虽然后人也有争议,
在这些展品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被放在展区核心位置重点介绍的是唐朝韩干的名画《照夜白》,这幅从唐以来被若干大家收藏,传承有序的作品可以说是这个展区的宝贝。
韩幹是唐朝著名的画马名家,他画的马着重描绘马的风采神态,对后世影响很大。《照夜白图》是他存世的仅有的两件作品之一。另一幅《牧马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照夜白”是匹名马,它是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喜爱的坐骑。从它的名称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匹浑身雪白的骏马。画面构图比较简单,一匹马和一根木桩。但是画幅却非常有气势。这匹“照夜白”被栓在木桩上,马首高高昂起,鬃毛飞扬,双耳直立,两目圆瞪,鼻孔张得大大的,裂着嘴在嘶叫,四只马蹄腾跃踢踏,似欲挣脱羁绊。韩幹不仅画出马的膘肥肌健的外形,更着力表现其杰骛不驯的雄骏神采。在韩幹笔下,这匹马好似一匹性子刚烈志在千里的“千里驹”。画家用笔简练,线条纤细而道劲,渲染不多而体积感、质感颇强。韩幹用并不很多的笔墨就将这匹烈马的形和神,描绘得恰如其分,给观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此画为纸本,高30.1厘米、横34.1厘米。画面本幅上并没有画家自己的署款。大概是因为这幅画太重要了,博物馆在画旁边的说明中还专门按年代列出了这幅画的收藏传承:第一个入藏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画上题"韩干画照夜白"六字就出自他之手。另外这幅画还经过了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北宋术带、南宋贾似道、元危素、明项子京、向子湮、吴说及清沈德潜等人和清乾隆皇帝等前后经过二十几个收藏家之手之手,他们分别在画的四周或留下题跋或留下收藏印记。从画面上的“宣统御览之宝”的印记来看,这幅画最后是从清宫流出来的,但不知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美国,终于在1961年被一位华人捐献到这里,不知这是否它最后的归宿。
这里展出的除了韩干的《照夜白》之外,将元朝著名画家赵孟頫的一幅《人马图》也放在显眼的位置,做了重点介绍。
赵孟頫是宋赵宗室,入元后做官。他博才多学,诗,书,画,音乐造诣颇深。书画方面尤深,在继承晋唐,五代和北宋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自成面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无论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很精彩。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在当时和以后的明清两代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元代画家中,他是最著名的一位。这里展出的《人马图》,人物雍和,意态从容,很有韵味。
到这里前参观之前,从网上知道大都会博物馆前几年从著名华人收藏家王已千先生手里收购了董源的《溪岸圖》,据说此画原属徐悲鸿先生,后转让给张大千,以后归了王先生。虽然目前对此画的真伪还有些争论,但在博物馆印制的展览目录上还是详细的介绍了它,并把这幅画列为镇馆之宝,可惜,这次没有展出,我们无缘一见。
至于博物馆里这些绘画、书法作品的来源,据说大部分都是别人捐赠的,少部分来源于市场。在众多的捐赠者中有一些美国人,但最多的还是在美国的华人,特别是1949年后从大陆迁居美国的那批人。前面提到的著名华人收藏家王已千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王已千先生早年居上海时,其鉴定书画水准与大鉴赏家徐邦达相左右,起鉴赏眼力非常之好,当年与应野平、徐邦达有“海上三剑客”之称。王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定居美国。这位先生所藏书画甚富,在他的晚年,他将他的收藏陆续捐给了博物馆,在1973年他将收藏的25幅宋、元字画象征性地“卖”给了博物馆,1999年,他又以同样方式捐出了12幅宋、元时期的画作。张大千的董源《溪岸图轴》及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也是经他庋藏后捐给大都会博物馆的。
美国的富人有将财产捐给社会的传统,钱财捐给基金会(或慈善机构),文物捐给博物馆,我看中国的富人在这一点上也应该早点与国际接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