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纽约记(二十四)---“China/中国”、“china/瓷器”

(2009-12-14 09:52:06)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记
 

    从埃及馆出来,我们实在走累了,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了,我们连午饭也没有顾的吃。我们沿着中央大厅前的楼梯上到二楼,看到在二楼的围廊上有一个快餐厅,我们决定在这里休息一下,吃一点东西。我们坐在中央大厅二楼的环形走廊的桌子旁,在这里一边休息,一边简单的吃了点东西之后就又开始了我们跑马观花似的参观。我们下一个参观的重点是中国艺术馆,而且首先看到的就是陈列在二楼回廊上的中国瓷器陈列。

 

纽约记(二十四)---“China/中国”、“china/瓷器”

五代青瓷盘

    据说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中国瓷器世界闻名,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亚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这里的藏品不只是种类全、数量多,而且大多是精品,有些甚至是稀世珍宝。传说宣统年间清廷财政周转不灵时,曾把一套深藏在宫里的宋钧窑瓷器以白银10万两的价值抵押在英国的汇丰银行,因逾期未能赎回(实际上当年清宫抵押出去的宝贝都没有能力赎回),由汇丰银行转买给了大都会博物馆,就此看来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瓷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可能是博物馆珍贵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里所收藏的中国历代瓷器,尽管在我们看来其中不乏无价之宝,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它们之中的大多数,就陈列在二楼亚洲馆大厅四周回廊的橱窗里,全部展柜长度大概有一、二百米,人们在围廊上就可以边走边看。这一段路所陈列的物品可以说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史。将这样珍贵的文物布置在敞开的,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措施的回廊上,在我们国内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这是博物馆当局给了中国陶瓷一个极高的地位的象征,我看也不见得,大概还是东西太多,没有地方展出之故。我由此想到刚才看到的珍贵的埃及法老的木乃伊,这些在世界任何一个博物馆内大概都享受着镇馆之宝待遇的法老遗体,在这里却是成排,甚至成堆的陈列,这可能也是收藏太多的缘故。据我以后在这里看到的陈列品,享受着专室陈列,专人看护的还是那些出自欧洲的15—18世纪的绘画和艺术品,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文化根源。

    历史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除了“四大发明”之外,恐怕就是瓷器了。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烧制出瓷器的国家,也是历史上烧瓷种类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在英文中“China/中国”和“china/瓷器”是同一个词。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有说是“秦”的译音,有说是“清”的译音,也有说是“昌南”的译音。但不管怎么说,曾经一度在外国人的眼中“瓷器”就是中国的代称,瓷器和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曾经是那么的密不可分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我们沿着长长的橱窗边走边看,宽大的橱窗内按照年代和种类总陈列了上千件中国的古代瓷器。还好,在到纽约以前,我为了这次参观,通过网络初步了解了一些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瓷器的情况,这样尽管我们看不太懂展品下的文字说明,尽管我们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跑马看花,但还是看到了一些我们从网上了解到的一些名贵展品。

    中国历史上较早烧制成熟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唐代越窑和邢窑的产品等。在唐代越窑和邢窑这两种一南一北,一青一白的瓷器,成为当时瓷器的两大主流。越窑的秘色青瓷如冰似玉,而邢窑白瓷白瓷类雪若银,胎体坚硬细薄,釉色匀静,白中微闪青灰或淡黄。橱窗里陈列着一件隋代的白瓷双龙耳瓶是网上介绍过的,它可以说邢窑白瓷的代表。朴素少装饰、质朴自然本是邢窑白瓷的特点。这一件白瓷瓶比同类的瓷瓶更少装饰,更显质朴敦厚,非常大气。

 

纽约记(二十四)---“China/中国”、“china/瓷器”

青花将军罐

   宋代著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的东西这里也都有展出。除了前面说到的那套从清宫流散的宋钧窑瓷器以外,这里陈列的其它宋代的瓷器在造型和釉色上追求端庄古朴、典雅高贵的韵致的风格也表现的很明显。橱里有几件磁州窑的东西也是网上介绍过的。这些磁州窑的东西釉色黑白分明,用笔豪放洒脱,是磁州窑的上佳之品。粗看起来,这些瓷器也不怎么雅致,也不管什么工整.或是用一管粗毫饱蘸浓墨绝地狂扫一番,或在瓷枕上弄出个什么野渡无人鹤闲飞、小儿跨竹绕青梅的图画,或在罐子上、坛子上抹出些个花花草草。最有趣的是,本来是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那种大酒碗,却偏偏要在碗底上狂书一个“忍”字,实在令人叫绝。

 

    而橱窗里的元代青花、釉里红,明、清之际的景德镇青花、红釉、黄釉、斗彩、五彩、墨彩等等应有尽有,看的人眼花缭乱,几乎使人反应不过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陈列着一套清康熙景德镇官窑烧制豇豆红釉“八大码”。所谓“八大码”是包括盘龙瓶、弦纹瓶、菊瓣瓶、柳叶尊、太白尊、苹果尊、镗锣洗、印色盒等八样文人摆设。豇豆红因色似豇豆故名,又名“桃花红”、“美人醉”,光听这名字就足够风雅的。豇豆红釉的独特在于略带粉头的红釉下隐约现出些红色、绿色的斑点或色晕,使釉色显得更加透明、丰富和出人意料。这些斑点本是烧制技术上的缺陷,却因它的独特美感成了难得的名贵釉色,前人有诗赞曰:“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说的就是这种豇豆红釉。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这八件豇豆红釉瓷器,釉色细腻润泽、幽密柔和,肥厚而透明,饱满而不失清雅,是豇豆红釉中的精品。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瓷器收藏中,给人深刻印象的精品简直是太多了,真的是不胜枚举,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在那里几乎可以看到完整、详尽的中国瓷器史。可惜我们只能跑马看花的快速的浏览一遍,根本来不及细看,更谈不上欣赏。尽管在这之前我已经从网上初步了解了一些情况,但是我们的时间太有限了,看的速度太快了,最初的一些展品,我还能对照网上的介绍看出个一、二,到了后来,几乎所有看过的东西都混做一团,根本分不清什么是什么了,最后也不知到真的是否看到了那些网上极力推荐的珍品。

    除了这些来自中国本土的文物之外,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瓷器收藏陈列中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引起我的兴趣,就是这里收集了很多外国仿制中国瓷器的实例,而且是具体到一个仿制品对照一个原件,一个对照一个的陈列。其中有日本的、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也有荷兰的、西班牙等国的,相形之下原作的精湛、老到和仿制品的稚嫩一目了然,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敬佩人家的精神,如果没有最初笨拙的模仿,也不会有今天日本瓷器的走俏世界,同样也不会有今天西班牙瓷砖作为高档产品进口中国。这些陈列是要历史地反映十八世纪后半期,欧洲对中国瓷器的仿制之风。

 

 

 

 

纽约记(二十四)---“China/中国”、“china/瓷器”

清康熙花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