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纽约记(十九)---炮台公园所见

(2009-11-02 10:18:35)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记

 

 

 

     从剧院出来,我们仍然坐R线地铁回旅馆。据说纽约的地铁晚上十点以后就很不安全了,朋友还教给我们一些防止坏人的方法,诸如尽量选有列车员的车厢坐(一般列车员在中间车厢),上车后尽量避免与有色人打交道,身上放一点钱(十美元)如果有人要就给他什么的。不过我们上车时,车站里,列车里人还不少,看起来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可能因为是周末的缘故吧!

 

    十一点半我们回到酒店,打开电视,美国NBC电视台正在播送北京奥运会的新闻,看到奥运会的点火过程,这个点火方式有些新意。

    当天的纽约时间(美国东部时间)早上八点是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但是早上打开电视,美国没有一个电视台转播北京奥运会的实况,整整一天,虽然纽约街上,商店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电视节目,但是没有一个电视台转播奥运会,在我们到过的任何地方也没有看到关于奥运会的任何活动与消息,似乎世界上根本没有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直到十二小时以后NBC才在电视中转播,可见美国人对北京奥运会的冷漠。

   我们明天的计划是上午参观自由女神像下午到大都会博物馆。

纽约记(十九)---炮台公园所见

炮台公园有关移民的介绍

    由于这一天安排的有点紧张,所以早上六时半我们就起身了,八时半我们已经坐在地铁里了。按路线,我们是应该坐R线到曼哈顿白厅街(White Hall ST)车站下车,然后从炮台公园搭乘轮渡到自由岛参观女神像的,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所乘的这趟R线地铁没有按规定线路行驶,而是在过唐人街站(CANAL ST)之后转到了N线,并从地面的舍布鲁克铁路桥跨过东河后又转入地下。由于我们对这里的地铁线不熟悉,又听不清广播预告,因此在列车过桥时我们才发现不对了,这时列车已经过了DEKALB AV车站。我们连忙对照地图,才知道列车已经改到N线运行了。还好,N线在这一段与R线仍然是同线,所以我们在下一站(ATLANTIC AV)下车,在同一个车站转R线下行列车往回坐。这次列车走的是R线原线,列车从地下隧道越过东河到了白厅车站,这样我们才算是到了目的地。不过这一错,耽误了我们几乎一个小时的时间。

    出了地铁,来到轮渡码头所在的炮台公园(Battery Park )。

    砲台公園位於曼哈頓島的最南端,就在南碼頭(South Ferry)旁,是搭渡輪前往自由島看自由女神的港口站。砲台公園是因為克林頓堡(Castle Clinton)而得名。克林頓城堡是圓形磚造的建築物,在1808至1812年戰爭期間,紐約市周圍建了許多城堡砲台,以防禦英軍的進攻。但是是戰火並未擴大到紐約,所以這些砲台也沒真的用到。目前克林頓堡為國家紀念建築物(National Monument)。

 

   克林頓堡之所以这么有名,主要还是在1855年至1890年間这里是紐約東岸的移民中心的缘故。当年美国有两个移民中心,一个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面对太平洋,主要接收来自欧洲以外的移民,由于当时美国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不不欢迎来自亚洲的移民,所以旧金山湾的天使岛几乎就是亚洲移民的噩梦。一个就在这里,当然对于跨过大西洋来的欧洲移民,美国的政策要宽松、优惠的多,毕竟几乎整个美国的白人都来自那里。据估計在这期间前后有八百萬欧洲移民人口由此登陸入境。1896年至1941年,克林頓堡及其腹地改建為公園,也就是現在的砲台公園。

 

纽约记(十九)---炮台公园所见

码头边反映移民遭遇的雕塑

     当时正直八月初,我们看到许多人带着孩子、家人在砲台公園裡的草坪上、長椅上,享受午後的陽光。公园的小路边有许多出售工艺品、纪念品的小摊,其中也有一些华人,这些摊点所出售的物品的风格、品种与曼哈顿街头非常类似,不过多了一些曼哈顿湾的照片和自由女神像的造形而已。一些街头艺术家买力的进行着街头表演,也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站在炮台公园,隔海望去,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大的自由女神像站立在纽约哈德逊河入海口处的小岛上。她头带用橄榄枝编成的桂冠,身穿长袍,左手握着一本象征着美国的《独立宣言》,右手高举火炬。一百年来她站在那儿,任凭狂风暴雨,岿然不动的用火炬照亮大西洋海面,欢迎、引导从世界各地来的人们,如今她已经成为美国的象征。

    当我们路过克林顿堡时,在那里等着买轮渡票的人早已排成了长队。世界著名的自由女神雕像(Statue of Liberty)是矗立曼哈頓外海的自由島(Liverty Island)上,要上自由岛,必須在砲台公園內克林頓堡内購買渡輪的船票,再到碼頭前排隊,這種渡輪從砲台公園出發先抵達自由島、再到愛丽斯島(Ellis Island)、最後回到砲台公園。人们可以分别到两个島上遊覽後搭下一班渡輪返回砲台公園,非常方便。

   由于我们昨天已经预先买好了轮渡票,所以不用排队买票了,直接在公园内排队等候上船。但是没想到,在这里排队等候上船的人很多,队伍在公园内绕行了很长一段距离,我利用这漫长的排队等待时间,在这座不大的公园里转了一圈。除了那座已经变成公园办公室的克林頓堡外,公园内没有什么其它建筑,除了树林、花坛、小路就是許多紀念碑和雕塑,这些都是为纪念那些为美国建国作出贡献的士兵、探險者、移民而建的。在公园中我们看到有人打扮成自由女神的样子,他们身穿长袍,脸上涂着油彩,站在那里,供不能去自由女神像拍照的人在他这里拍照,当然这是要钱的。

    印象比较深的是靠近克林頓堡的那座名為“移民者”(The Immigrants)的多人青銅雕像,刻有来自欧洲、犹太人、非洲奴隸的移民,他們的肢体与脸部神情流露着煎熬。这座雕塑是1983年落成的,它的捐獻者是位企業家,据说為了紀念他移民來美的双亲而建。

    公園南端有一面紀念牆,名為“東岸紀念碑”(East Coast Memorial),以紀念二次大戰間在大西洋罹難的4601個士兵。“東岸紀念碑”座向自由女神像,高牆上刻有死者的姓名、軍階、州別等,莊嚴肅穆。在紀念碑的对面對有座青銅老鷹雕像,爪上緊抓著桂冠,為海上的罹難者哀鳴。

 

 

 

                    纽约记(十九)---炮台公园所见

                                   炮台公园海边的海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