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要去看的《剧院魅影》据说是世界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其它三部是《猫》、《西贡小姐》、《悲惨世界》),也是目前百老汇最买座的音乐剧之一。
我们八点差15分来到MAJESTIC
THEATRE剧院,这里与昨天一样,仍然是人群鼎沸,熙熙攘攘,门口挤
满了排队队买票的人,取票的人,排队进场的人。

《剧院魅影》的海报
我们排队进入剧院后,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剧院布局显得有些局促。它不象国内剧院(或电影院)进门后有一个宽大的前厅,供观众候场,通过前厅才能进入剧场。而这里只有一个兼做售票又是检票的不大的入口,通过检票口后就直接进入剧场池座或上楼,中间没有任何过度。这种格局与我想象中的大剧院不太一样,大概我们是看惯了苏式大剧院的模式了。这种布局大概与百老汇地区寸土寸金的地皮价格有关,也与美国人讲求实效的做事风格有关,对剧院的经营者来说,与其说设计一个空旷的没有多大作用的前厅,还不如增加一些座位来的经济。我估计百老汇的其它剧院可能都是这样的格局。
我们的座位在二楼中间,在折扣票区这算是最好的了。我在坐位上坐定以后,四下看了看,全场上千个座位坐无虚席。据说这里每天都是如此。真不知道一出在一个剧场演了二十年,几千场的歌剧,为什么还是会如此受人欢迎。这种一出戏在一个剧场连演二十几年的演出方式在国内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经过仔细观察,看戏的除了少数当地的人以外,大部分都是外来的旅游者。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进场后表现的都比较兴奋,或是东张西望,或是说个不停。看来能到这里看一场演出,确实是许多旅游者的愿望。我们周围就有一些这样的年轻人,看来美国式的歌剧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接受。
我在来纽约以前曾专门在网上看了关于这部戏的介绍的,以后的实践证明,事先做一些准备,对于既不熟悉西洋音乐剧又不懂英语的我更好的欣赏这部戏有很大的帮助。
这部戏的剧情很简单,讲述了一个流传在19世纪巴黎歌剧院的传说:丑陋的戴着面具的音乐天才“剧院幽灵”爱上了年轻美丽的女演员克里斯汀,全心全意、甚至不择手段培养她成为剧团的首席歌唱演员。但是这个女孩已经有了心上人,他们努力要尽力摆脱“剧院幽灵”的控制,双双远走高飞。最后“剧院幽灵”放弃了自己的的爱情,成全了他们,自己黯然离去不知所终,只剩下留在椅子上的一个面具。
《剧院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是著名音乐戏剧大师安德鲁-劳伊德-韦伯根据法国作家盖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一部通俗小说改编而成,,小说本来并不出名,故事也不复杂,他的改编和配乐使小说焕发出第二次生命,尤其是其中的著名唱段“Music
of the Night”,“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 和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也多次被改编成钢琴曲和其他形式的曲目。
这出音乐剧来自英国,是1986年10月9日在伦敦女王剧院首演,当时首演的男女主角是世界著名演员麦克尔•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特曼。这部戏当年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荣获过包括托尼奖、奥立弗奖等在内的50个奖项。20年来,《剧院魅影》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16个版本,曾经全世界20个国家进行演出,上演的场数已经超过了几万场。作为全世界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这部音乐剧音乐优美,唱段脍炙人口,被称为“最好听的音乐剧”。以后该剧还被拍为同名电影,其动人的主题音乐风靡全世界。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夏天英国版的《剧院魅影》曾到上海演出,也引起很大的轰动。
1988年1月26日《剧院魅影》在纽约百老汇国王剧院首次演出的,据说当时就轰动了全美国,获得了当年的格来美奖。从1988年以来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直至今天仍然该剧仍是连演不衰,可见其艺术魅力。

演员谢幕
|
尽管我事先在网上看过剧情和演出的介绍,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原因,我们还是听不懂剧中人唱什么,说什么。但他们的表演和大致剧情还是看的懂的,也能够欣赏男女主人公优美的歌声,如那段著名的男女声二重唱。而剧中反复出现的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更加引人入胜,罗尔与幽灵对这首歌的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于女主角克莉丝汀不同的爱情,最后这一主题被管弦乐演绎,显示了爱情最终战胜了悲剧。这时我忽然想起外国人坐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看京戏的情景,我们此刻的情景与他们有点类似。他们也与我们一样受到文化和语言的限制,对京剧不完全能理解,更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他们对演员优美的唱腔,动人的舞蹈却也能很好的欣赏,看来无论文化、语言、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没有界限和障碍的。
在幕间休息时,我注意看了看我的四周,除了隔壁的几位说着中国普通话的年轻人之外,又看到了不少华人观众,有些一看就知道是来自国内。当时正是暑假期间,我猜想,其中利用假期到纽约来旅游的学生应该不少,从他们相互之间的言谈看,他们对音乐剧的欣赏水平也很高。
作为音乐剧,该剧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另外热闹也是全剧的特点之一,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因为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隔壁的包厢。而那幕剧院吊灯突然坠落的戏也着实令剧场的气氛显得有些紧张刺激,前排观众的惊叫与台上演员的呼声连成一片,形成了台上与台下很自然的互动,剧场气氛非常活跃。
另外,全剧的舞台设计,舞台设备也是世界一流的,活动的富于变化的舞台大大丰富了全剧表现力,这样全自动舞台,在国内我还没有听说过。
全剧落幕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演员多次谢幕才得以下场,我想观众的掌声不仅仅只是礼貌,也包含这对这出杰出音乐剧的肯定。
出了剧院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问我是否看懂了,我点点头,但愿以后有机会再看到这样高水平的演出。

国王剧场门口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