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些廉价商店之外,在象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中的低档产品也大都来自中国。沃尔玛是实行全球采购的,有人说,中国的小商品是沃尔玛商场中低挡商品的主要货源之一,从这些商品中沃尔玛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其它地方我不知道,从蒙特利尔的情况看,不但是沃尔玛,其它大型超市中的低档产品也有许多来自中国,我在圣约翰的一家大型家居超市买过一块浴缸里的防滑垫,也是来自中国。与此相反的是,在这里的大型超市中的中高档产品,在品牌服装商店中,在那些国际著名的商店中几乎看不到来自中国出产的东西。有些服装如衬衣、T恤之类即使产自国内,也是贴着国外的牌子。过去听说我们国内一些很好的外销产品在国外只能摆在地摊上买,现在看来此话不假,不过过去的地摊已经搬到店里,改名叫一元店了。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的产业进行了多次调整,由于劳动力的价格等原因,许多原来由他们自己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都转移到我们国内来生产。中国低廉的人工成本是中国产品能够被国外的商家大量采购的主要原因。这些年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人也想提倡国货,抵制中国产品。但是本地生产同样的东西价格要高出中国产品几倍,这当然是由于本地人工成本太高的原因。最后连提出这些问题的人也不太愿意买本地产品。现在只好是说归说,进口照样进口,而且数量和品种还在连年大幅度增加。这几年不但一些生活用品、小的旅游纪念品要大量从中国进口,以至加拿大全国使用的国旗和各种地方旗帜,也大部分是浙江温州生产的。去年新上任的加拿大总理发誓要自己生产国旗,国旗的价格因此迅速上升,引起当地人们的强烈不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速加快,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此类小商品出口量大增,而且发展很快。中国人的小商品的制造能力、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一件定货,只要有样品,中国的企业很快就能以很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品质将它投放市场。前几年社会上风行的滑板,这种西方人发明的玩具,几乎全部产自中国。因为中国的滑板又漂亮又便宜,很快几乎全世界所买的滑板都来自我们浙江的永康,那几年永康到处都是造滑板的小工厂。
看了这里的一元店以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如此繁荣了,那里就是中国加工这些小商品最大出口基地。世界各地的商人带着各种商品的样品到中国找人加工生产,并在国内用人民币收购结算。商人们把他们在中国采购的商品用大型集装箱运到这里,以同样的价格以加元(或美圆)出售,由于人民币与加元的比值是1比6左右,因此每件商品除去成本和运费就有3--4倍的利润,商品的单润空间是很大的。我们国内从这些贸易中只赚取很少一部分初级加工费。外方赚的是这些商品的附加值和双方货币的汇率差。一件商品的附加值和汇率差是远远高于商品本身的成本,因此大部分利润空间都被采购商、销售商拿去了,国内留下的只是产品的成本。而国内的原材料成本、劳动成本又非常的便宜。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对外贸易只是名声好听实际却不赚钱的原因所在吧!
另外对国内厂商来说,由于是来样加工,只能照样加工,不能在定单外自己生产销售(这里有个专利问题)。即使你可以销售也没有市场,因为销售市场全部由外方掌握。因此在这种贸易中我们总是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几乎完全没有贸易的主动权。要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只有推出有自主品牌而且又适合国外市场的产品,我们的大部分小商品离这一步还有很远一段距离。
尽管这些东西非常便宜,也很受这里的居民欢迎,但还是有一些问题,比如质量,这里的人之所以认为一元店买的很多都是一次性消费品,除了便宜之外,与这些产品的质量不好,一般只能用一次(或有限的几次)也有很大关系。这当然是一种浪费,但许多时候一些东西在用过不多的几次之后也确实就坏了。一些没有损坏的有些则需要擦洗和修理,而西方人是最怕擦洗和修理的,这样还不如不要了,反正值不了几个钱。实际上不仅一元店内的东西有质量问题,就是在一些超市中销售的国内产品也是如此。我曾经在这里的超市买过一台青岛海尔产的落地电扇。电扇确实不贵,才20加元,但是回去组装起来一看质量实在太差了,远不如在国内的同类产品。表面看起来粗糙不说,电扇启动后摇头部分就打滑,而且声音很不正常。这样的东西如果是在国内我早就去退货了(实际上近几年国内销售的此类产品质量非常好),但是身在异乡,一想到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也只好认了。
人们都说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但以我看还远不是一个贸易大国。我们每年产生的那么多贸易顺差,是靠大量消耗我们的资源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千万工人辛勤劳动争来的,很少有靠知识和技术换来的。我们出国若干件衬衣所得到的外汇可能还比不上人家买给我们一支口红、半瓶香水所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对外贸易水平与西方大国相差的还是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