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物相克没那么玄

(2011-07-07 19:55:33)
标签:

王玉

葛可佑

食物相克

中国营养学会

健康

分类: 专家解析

近日,网上又在流传关于食物相克的案例帖子,涉及到小葱拌豆腐、牛肉炖栗子、胡萝卜炒白萝卜等十分常见的菜肴搭配的不利影响。某些食物组合后是否真的会发生反应,产生食物中毒或营养损伤?那些常常被民间认为相克的食物案例有无科学道理?记者采访了了有关权威专家。


食物相克没有那么玄


    中国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家、兰州大学营养健康研究中心王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十分确定地表示,从现代营养科学的进展和实验研究证实,食物相克是不存在的。所谓的“食物相克”是指,两种食物单独食用本事是安全、可食用的,而组合在一起烹制、食用,则会产生中毒或健康危害。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得出“食物相克不存在”的前提是搭配中的任何一种食物都是有千百年人类食用史的食物,证明是安全可食用的。这里指的食物是没有受到环境毒素污染、没有腐败、变质的。目前某些民间、网络上、书籍中、出版挂图上所流传的食物相克的组合和案例,几乎都属于误读或误判。往往是组合中的一种食物本身已经受到污染:比如说已经腐败的绿叶菜和发酵过度泡菜同吃引起不良反应,这不能作为绿叶菜和泡菜同时吃会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依据。同样,严重受重金属污染的大虾和有还原成分的水果同吃,引起不良反应,也绝不能证明海鲜和水果同吃就会引起砷中毒。
    关于某两种食物放在一起烹制,会产生营养吸收率下降和营养不良的说法,常常也被渲染和夸大。最常被提到的菠菜和豆腐的组合,其实只要将菠菜预先焯烫一下,就可以溶解去除大部分草酸,就不会对豆腐中钙的吸收产生多大影响。即使不做预处理,时常吃一餐菠菜豆腐汤,也不至于就直接导致缺钙和骨质疏松。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担心营养不足,而对一餐一菜的所谓“相克”斤斤计较,只要做到食物多样、均衡膳食就完全可以破解这一问题。
   王玉教授介绍说,关于食物相克的提法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流传食物相克会使人中毒或影响人们的健康,当时引起了上海公众的恐慌。我国著名营养学家郑集教授在当时做了多次实验室测试和亲自实验,得出了食物之间不存在相克的问题,更不要说有毒了。他用英文写了论文发表。这样平息了当时的恐慌。
为了用科学解释食物相克是否存在,2009年中国营养学会组织兰州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对常被提及的17对食物相克组合进行了详尽实验研究,人体试食实验有力证明了食物相克没有科学依据。王玉教授介绍说,在兰州的试验选择了100名健康人员作为受试者,对同食机会较多的猪肉+百合、鸡肉+芝麻、牛肉+土豆、土豆+西红柿、韭菜+菠菜等试吃,食用观察一周,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反应。
   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葛可佑教授明确否定食物相克的概念。食物被污染、过敏体质、一些偶然巧合现象等个案的发生,是导致大家相信食物相克的主要原因。
   葛可佑教授告诉记者:“我有个青岛朋友,吃了菠萝咕咾肉后满头大汗,奇痒难耐。按照食物相克的设想推论,不少人可能会认为那必定是菠萝与猪肉相克了,但事实上只是他对菠萝过敏。”
  还有很多所谓的食物相克没有充分考虑实际制作中的状况。比如黄瓜与西红柿凉拌,黄瓜中含有破坏维生素C的酶,因此认为黄瓜与西红柿是“相克”的,其实,在黄瓜与西红柿凉拌时多是固体状态,化学反应会很弱,不用就担心黄瓜凉拌西红柿,就消减了西红柿的营养。再比如有豆浆鸡蛋相克的说法,认为鸡蛋中的黏性蛋白会与豆浆中的胰蛋白抑制剂结合,从而失去二者应有的营养价值。事实上,生豆浆中所含胰蛋白抑制剂,会妨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然而这种抑制剂在100℃加热10分钟,就会基本破坏掉,因此再和蛋白食品一起吃就没有问题了。
  葛可佑教授表示,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按照食物相克的说法,若是两种成分会相克的话,太多的食物成分进入到胃肠道都可能发生反应,但事实上并没有这种结果,可见对相克成分的禁忌是不成立的。不必要把吃饭搞得那么复杂,如临大敌!食物种类搭配的科学原则只需要坚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等,而无需过分追求精巧的细节。
葛可佑教授认为,有些所谓专业人士,没有科学依据,大肆广布流传这类食物相克的信息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公众应当分析具体情况,甄别案例,学习科学营养知识,不要盲目相信错误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