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州秦腔三杰

(2008-10-12 13:27:41)
标签:

兰州

秦腔

三杰

教育

分类: 戏曲浅见
兰州秦腔三杰    
耿忠义   
耿忠义,甘肃武山人,生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他学艺于清末秦腔名角来喜子(人常“麻旦儿”),开始在兰州社班中主演旦角,以后改演须生、大静,一直在兰州文化社公开演出,成为文化社的主要台柱子之一,在兰州久负盛名。他又称富宝子,人们又称他为“耿家”。  
耿忠义身居兰州,广见博闻,且身材高大,能潜心学习,取百家之长融汇于一炉,对清末在兰公演的福庆班箱主福庆子所演出的一些拿手好戏他都能演出。他功架稳重,表演肃穆,道白清晰,唱腔洪亮。扮演《火焰驹》里的艾谦、《血诏带》里的曹操、《忠八义》(又名八义图、赵氏孤儿)里的赵盾、《游西湖》(又名红梅阁)里的贾似道等,其表演技巧和功架等较福庆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另扮演《黄华山》里的闻仲、《阎查山》和《柳金蝉》里的包公、《灭方腊》里的方腊、《斧劈老君堂》里的程咬金等,都有独到之处和特有的功架模式。在《游西湖》一折中,他扮演的贾似道在窥视裴生和慧娘的动作时,用擂锤亮出三个不同的阴森可怖的势手,有如恶鹰抓鸡,猛虎吞羊。最后凶中含诈一声“拨船回府”,更毕露了贾似道的奸险,使得观众都为慧娘捏着一把汗。他演《火焰驹》中艾谦的三鞭子、《战方腊》中方腊的三杆子、《斧劈老君堂》中程咬金的三板斧等,都有他独创的程式,已成为“耿家”戏派的精髓。  
耿忠义还以以演须生《杀驿》、《盘门》、《伍员逃国》、《法门寺》、《灯棚失子》、《郑丹打子》等而闻名。在《盘门》一戏中,他扮演的田单在和田发章君臣二人乔装打扮准备出城时,以既紧张而又镇静的表情先道出“密密排干戈,插翅难飞脱,放下破天胆,保主出烈火。”白:“小妹,莫要胆怕,待我将驴子兜紧!” 然后再唱出“既逃走再莫要胡思乱想,我君臣把性命交与了上苍”之后,而悄悄出了城门,这时,台下观众莫不为他们君臣二人能否出了城门而担忧。  
耿忠义所演的大静吸“南大静”之长,又不同于南大静路子;他所演的须生吸西安秦腔之路,又不同于陕西路子。在演“大静”和“须生”中都能注重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气质,并能独树一帜。在当时,他和郗德育(麻子红)、文汉臣三人长期鼎足兰州秦腔舞台,成为兰州秦腔艺坛上的“三杰”,给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耿忠义所画脸谱,人物形象独特,色彩鲜明,造型庄重,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茶馆、酒肆、饭担等处,都挂有他在戏中的一些脸谱,如《盘门
》、《游西湖》等。  
耿忠义病逝于民国36年(公元1947年),终年63岁。 
 郗德育   
     郗德育(因他脸上有几个麻子,又称麻子红),陕西长安县仁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12岁时在长安县双翠班学艺,师承秦腔名家李云亭(老麻子红),以演《拆书》而初负盛名。  
    民国初年年轻好学的郗德育始到兰州,为甘肃秦强独特演技所吸引,又受业于拜童麟、李夺山、富贵爷,曾先后在兰州得胜班、化俗社、觉民学社、万和班、三兴社、中兴社、新兴社、文化社及武威福盛社和岷县兴中社等社班搭班演戏,扎根于陇原大地。他天赋聪慧,广征博采,生、旦、净、丑和文乐、武乐皆通,就在有这种艺术成就的情况下,他还是能虚心学习他人之长。民国15年(公元1926年)他由兰州到静远演戏,与静远县的名文人冯仙搓老先生交上了朋友,冯给他介绍:“有一个过去在静远福善班演过戏而现在距离静远60余里的荞山务农的秦腔老艺人名叫田犏(pian)牛,是陕西人,他不但能演须生,同时演静、丑戏如《芦花荡》、《访白袍》等更有独特之处。”郗德育即备了礼物,专程去荞山拜访了老艺人田犏年,二人一见,引为知己,田热情款待,便把静角戏《芦花荡》、《访白袍》戏路、作派以及《五雷阵》中孙膑“踏罡步斗”的台架,统统传授给了郗德育。  郗德育在数十年的粉墨生涯中,励精图治,虚心学习他人之长,又能在演技上独特发挥。他会戏百余本,熔陕、甘秦腔的精华于一炉,创造性地发展了秦腔须生行当的表演艺术,形成秦腔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郗派。他既演须生,又善于演胡子老生戏。所演《辕门斩子》、《抱烙柱》、《九莲灯·六部大审》、《潞安州》、《哭秦庭》、《烙碗记》、《拜台》、《葫芦峪》、《金沙滩》、《击鼓骂曹》、《草坡答话》、《苏武牧羊》等杰作,誉满西北,成为秦腔艺苑的珍品。  
郗德育的唱腔柔润隽永,化妆清新雅致,作派舒展洒脱,神态并备多姿。在《辕门斩子》中,通过对“提起来把奴才该杀该绞”和“八王爷与我做了对,我猛虎焉敢斗蛟龙”这两段唱腔的精心设计,创造性地丰富了秦腔传统“撩板”的唱法,其唱腔起伏跌宕,紧扣观众。在《烙碗计》中,他于“出门来找寻我刘们根苗”的拖腔里,揉进“汉二簧”的音乐旋律,哀婉且亲切动人。《祭灵》出场的喷口技巧显“一腔定太平”之功,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特定的情感。在《六部大审》中,他以婉转而恳切的表白,向刺客道出:”刺客啊,刺客!为人在世,总要学一个轰轰烈烈、烈烈轰轰,宁学天下奇男子,方称人间大丈夫,”并唱出“你不招,石娘娘就要问斩,眼巴巴晋朝的江山不安。你若招,冤清白云雾消散,天子喜打发你个帘外做官。”其情辞恳切动人,是刺客大受感动。另在《大审》、《拜台》中塑造出合乎科学道理的“变黄脸”的绝招以及提袍甩袖、亮靴底的硬功夫,均为人称道。  
郗德育不仅是有名的“陕甘须生泰斗”,同时更成了兼演静角戏《芦花荡》、《访白袍》的能手,当时不少观众只知“麻子红”而不知其名。他和耿忠义、文汉臣三人成为兰州秦腔界中的“三杰”,势成鼎足。他在培养人才上亦孜孜不倦,其入室弟子有黄致中、周正俗、周培元、梁培华等。曾受教诲的名角由王斌秦、李发民、王新民、筱美兰等。再传弟子有黄晓凌、展学昌等。  
郗德育于民国31年(公元1942年)谢世,年仅52岁。他一生奔波秦腔艺坛而使身体有所受损,但他一生中不以“同行相轻”、虚心学他人之长的精神,是难能可贵和值得学习借鉴的。 
文汉臣   
文汉臣,又名进财子,陕西三原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和耿忠义、郗德育同为兰州秦腔界“三杰”,又和郗德育同庚,早年即来兰州,是兰州文化社的创始人之一。  
文汉臣幼年曾习旦角,后改演须生,他有一批稀有剧目,如《乾隆王打宫》、《斩李文忠》、《十道本》、《太白醉写》。著名戏还有《伍员逃国》、《宁武关》、《鸿门宴》、《斩韩信》、《宫门挂带》以既《全家福》、《辕门斩子》、《渭水河访贤》、《双熊梦》(又称“十五贯”)等。  
文汉臣于30年代初曾赴岷县一带搭班演戏,抗日战争前一年返兰仍带领文化社。来兰时正值五泉山“四月八”庙会,旋在庙会上公开演出,并将在陇南拜为其师的南路须生名演员高俊带来兰州献艺。  
文汉臣的表演文秀且清新俊逸,一脱秦腔粗犷之习。台上动作飘逸,唱腔念白清晰而洪亮,给观众一种既清净而又舒心的感觉。还擅长道白戏,他的《太白醉酒》在念大段的表章和蛮文时,视在场磨墨的杨贵妃和抬靴踱步的高力士而不见,态度自若,朗朗出诵,在严肃而又紧张的气氛中,有一口气呵成之气势和特别动人的亲昵感,堪称一绝。在《十道本》、《斩李文忠》中,仍以道白见长。《伍员逃国》这本是英雄落魄、仓皇逃遁的戏,但他却演得俊逸敏捷,刚一出场在唱出“我不敢高声哭洒惶泪掉”一句时,左右两绺胡须,在他的拇指和食指上轻轻一捻际飞上肩头。一条马鞭,宛如游龙,表现了拼命奔驰和万般藏匿的形态;鞭梢、须梢、靴梢在他之手爽利地形成了三绝。饰演《鸿门宴》中的张良,他的手势优美,真有指点江山、比睨一切的气概。他演的《宁武关》到最后周于吉脸商代舰上关扑火时,神情严峻而惨然,使人目不忍睹。在《斩韩信》中他饰演韩信,在唱大段乱弹“韩信当年进深山”以及表白“五不该”和“十大功劳”时,唱腔清晰,表白伶俐。另在唱 “谁不爱金银和珠宝,谁不爱官高一品压同僚... ...”这一段时,神情苍然,语调低沉,是观众听后,对韩信这一英雄人物叱吒一生而最后所得的其参结局感到黯伤!   
文汉臣品性高尚,心地善良,与人与世无争,人们尊其为善人,40年代初即离开文化社,告辞舞台,潜心在家拜佛念经,并在城内县门街(今武都路中段西首北边)开一小酒铺度日,若地方政府和一些团体特邀他出场献艺时,他还是欣然应允。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的一个晚上,当时还系初春,他因关闭铺门准备回家时,不慎手心扎进一根刺,回家后,因所扎之刺染有毒菌引起感染,第二天即不省人事,经抢救无效而逝世,终年59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