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各时期甘肃秦腔名家
(2008-10-15 18:53:31)
标签:
甘肃秦腔名家秦腔教育 |
分类: 戏曲浅见 |
转自http://www.tongweirenjia.com/guaikuang/ziliao/200806/1325_3.html
一.甘肃秦腔的特色
甘肃的秦腔历史悠久,援引陈光、王正强(《立足甘肃说秦腔》当代戏剧》2004年第3期)的提法,清乾隆年间《凉州志》有载:“古凉州民习秦声已久,甘州亦然”,这里的“秦声” 向被诸多学者视为秦腔剧种的古称,这说明在清乾隆年间甘肃便已经流传在甘肃境内,各地组班,在剧目、音乐、演员、以及各种表演技巧与程式的创造上多有积累,这一时期建有敦煌营武班(1761年)、临泽沙河渠忠义班(1779年)、宁远(今武山)于家班(1831年)以及清咸丰初期的景泰同乐社、秦州魁盛社、金塔魏家班、清水马家班等等,都为秦腔在甘肃的繁衍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这一时期,甘肃秦腔的声腔体制也别有风致,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板式兼以曲牌,曲牌杂以佛曲。此种遗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乃至建国初期,故甘肃观众称它为“老秦腔”。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老秦腔”中可供入词演唱的曲牌和佛曲就不下百首,而且皆系“甘所有陕所无”的孤品。即便板腔体唱腔,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仅就作为最基本腔调的[二六板]而言,则多在上句腔落尾和下句腔中部,各自额外扩充出一个极其规律的衬词附加乐逗,其格式手法,颇与甘肃某些小调杂曲衬词运用方式极其相仿,由此多少呈露出甘肃“老秦腔”之[二六板]可能由当地民歌衍化发展而成的原始迹象。甘肃秦腔的唱腔音乐旋律,也极富明代魏良辅所言“错用乡语”的特点,当地方言四声音韵给其旋律走向以及词曲结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早期甘肃戏班的演出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们一般大都先以唱“曲子”为开场,而后再转入唱秦腔,当地观众把这种曲子、秦腔混杂演出的局面,形象地戏称为“风雪搅”。也许正是上述种种缘故,清末戏剧家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一书中,便为当地的甘肃秦腔冠以“北派之秦腔”,并称山陕调为“秦腔”,称甘肃调为“西腔”,以示同陕西秦腔相区别。
20世纪初期,为适应剧场环境和城市观众的欣赏心理,使以往庙会演出的粗犷风格生、净动作戏,逐渐向戏院演出的细腻风格生、旦唱作戏慢慢转化,加上班社之间、演员之间强烈的竞争意识,促成演员讲究个人声腔技术的局面。由此而又形成以庆阳、平凉为演地中心的东路唱派,天水、陇南为演地中心的南路唱派,兰州、武威为演地中心的中路唱派,即所谓的东、南、中三大艺术流派,三大流派各以擅演的剧目,独到的行腔、化妆以及身怀绝技的演员阵容,甚至各自拥有的观众群等,在甘肃形成鼎足之势,把甘肃秦腔推向全盛的高峰。
甘肃秦腔的舞台气氛热烈火暴,演员提倡做工,注重表演技巧的运用,边式凝练,在行当上侧重于须生和花脸艺术的发展,在唱腔上,与陕西秦腔相比,它是逊色的。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大量陕西秦腔艺人西进陇上,一方面甘肃籍艺人活跃于省上各地,另一方面,大量陕西“客伙班”也在甘肃与日俱增,一批陕西籍名角在甘肃落户唱戏,甘陕艺人的融合,促进了甘陕秦腔艺术的融合,这种融合是甘肃秦腔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表现,但是无形当中对甘肃秦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呈露出一种“喧宾夺主”之势。陕西经过改良的新腔在甘肃境内吹拂风靡,各地办校、办班、以社代班,聘请的教练差不多都是陕西籍演员,所采用的教材也基本上是陕西改良唱腔,大大强化了陕西改良秦腔的传授、普及和推广。在这种状况下,甘肃所唱秦腔慢慢的基本遵循陕西路子,原来的甘肃秦腔唱派受到陕西秦腔唱派的噬吞而不得不退居舞台一隅,并最终成为绝响而流失怠尽。
二.不得不说的耿家脸谱
甘肃的秦腔脸谱,不但不同于京剧脸谱,也不同于陕西的秦腔脸谱。别具风格,独树一帜。甘肃的秦腔脸谱,以著名花面耿忠义先生为标准。耿忠义先生受业于花面名宿唐待诏,并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继承和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秦腔脸谱。耿家脸谱的特点是瘦而长。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美观。他的额头高、宽、平,他就根据这些有利条件,进行精巧的布局。他的笔锋如芒,勾勒入微,画出的脸子,骨骼棱棱,性格鲜明。因此,他的脸谱不仅成为甘肃演员遵循的范本,而且也是流传在民间的美术品。过去有些食品店把他的脸谱挂在墙上,供人欣赏。大家通称为耿家脸谱。
耿家脸谱,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脸谱也加以变化。例如他演《血诏带》中的曹操,开始的脸谱是:大白脸、黑眼圈、淡扫眉,给人的印象是严厉正大;迨到《白逼宫》时,脸谱就大变样了,黑眼圈、淡扫眉变成了长锋三角眼,穷凶极恶的奸谗气焰立上眉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副奸相嘴脸。
耿家脸谱的基本色调,大体可分为白、黑、红、黄、粉五色:白色表示奸险阴狠;黑色表示勇猛憨直;红色表示忠义豪侠;黄色表示庄严神武;粉色表示廉明爽朗。除了基本色调外,还掺用紫红、酱紫、瓦灰、绿、金等色彩,烘托人物性格和面貌特点。
耿家脸谱,大致由四大块组成,即额、眼、鼻、腮,其中眼睛部分最为重要,额头常画一种象征性的图案,有些有积极意义,应保留。1.象征人物思想品德英明和高尚的。如包拯额头画日月形象;方腊额头画白底小红点,表示其光明磊落。2.而象征法力无边,聪明过人,勇猛无比的。如闻仲、杨戬额头画有天眼,紧要关头,睁开天眼降伏鬼怪;仑颉脸上画了四只眼睛,表示洞察天地万物,为人类创造文字;呼延赞额头画一王字,眉间点有虎斑,表示其幼年时为虎所饲养,勇猛异常。3.象征所谓托生前的原形的,如《苟家滩》中的王彦章,额上画一青蛙,就有几种解释,属于褒义的说法是,表示此人善于水战;属于贬义的说法是,此人系青蛙托生。4.宣扬佛道的,如燃灯佛、鲁智深、杨五郎以及后期的武松额上都写一佛字;三教主的额上还画一太极图等等。
耿家脸谱中,还有些其他剧种里所没有的特殊人物造型,如《鸡头关》中,有一员英勇善战的女将,名叫穆兰英,她的面目,右边很美,左边很丑。这个女将的脸谱设计很奇特;右脸是美丽的花旦妆,左脸是狰狞的花面型,斜眉怒目,巨口獠牙,额、鬓和左颊染绿色,以示其是大片青记。据说这个戏在表演上也是半旦半净,具有特殊技巧,可惜失传了,仅存脸谱而已。
耿家脸谱,很讲究细线条的勾勒。他的笔锋所及,如直银勾铁划,很有点国画和书法的味道。如画《破渑池》中黄飞虎眼旁的鱼纹,顺笔两扫,立显庄严神武的情致。又如画《黄花山》中闻太师的腮纹,刚劲凌厉,犹如齐白石笔下的虾须,似觉翼然飘动,生动地刻画了闻仲追赶黄飞虎时的威武气概和愠怒情绪。
耿家脸谱,很讲究笔法和笔意,即讲究神韵。尤其是勾画大忠大奸的角色,寥寥几笔,即神采飞扬。他总是捉稳笔,对准脸,脸走笔不走,一笔成功,立见锋芒。如曹操眼角的上锋和下锋,线条极细,又最传神。又如包拯的眼角上锋,由眼圈向上一“扫”,颇有明察秋豪之睿智。这种画法我没有见过第二人。似乎别人是在刻意画脸谱,而脸先生是以大写意的笔法,落笔天成。他用笔在“扫”。他每于逢年过节或有重要演出时,总是到兰州王可久笔店买几支长锋毛笔,以供扫、勾、甩、勒。耿家脸谱和他的扮相是统一的。他演曹操先是正目淡眉。戴金相帽(即全貂),穿大红蟒袍,而到逼宫时,随着脸型的变化(即长锋三角眼),则改戴黑相帽。穿大红官衣。这是其他剧种和陕西秦腔所没有的。他的脸谱鲜明而深沉。如包拯的脸谱,立即给人一种喜悦、开朗和信任感。又如曹操的脸谱,给人一种阴险、奸诈的感觉,使人心惊胆战。他的脸谱整体感觉很明显,包拯是明,曹操是奸(但不是丑)。他的脸谱,贵在揭示人物的本质,而不在表面上肆意丑化。
三.历史各时期甘肃秦腔名家
编者按:本篇编写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光、王正强,《立足甘肃说秦腔》,当代戏剧2004年第3期。
【2】网友心静天下宽,《独树一帜的耿家脸谱》,中国秦腔俱乐部》社区论坛》甘肃戏迷。
【3】赵逵夫,《弘扬传统,与时俱进——论秦腔的艺术传统与改革发展问题
对以上资料的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由于本人水品有限,难有自己的见解,这里只是做了一个资料整理的事情,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