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捐赠图书说起

标签:
书籍喜欢习惯浮躁沉静 |
分类: 个人感悟 |
单位有位同志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一年有余,一直想为村里办点实事,但因单位囊中羞涩迟迟没有行动。听说村里的“农家书屋”缺少图书,这位同志就向单位反映打算捐赠点书籍。这个主意不错,几乎无成本,而且还能抵顶一下考核任务。说办就办,马上发动单位的同志们捐赠,至少一本,多者不限。同志们都非常积极,仅三天时间,就捐出了近千册。
捐赠的书籍门类非常齐全、数量可观,这让我很高兴,但翻阅这些书籍却让我又有点沉重,因为绝大多数的书几乎是全新的,只有少数有翻阅的痕迹,有的甚至塑封都没有打开。
在送往村庄之前,我对大家捐赠的图书做了一下整理,发现大家捐的书籍包罗万象,政治理论、家庭教育、乡村振兴、美容化妆、励志经典、文学艺术等等,不一而足。
捐赠的书籍门类非常齐全、数量可观,这让我很高兴,但翻阅这些书籍却让我又有点沉重,因为绝大多数的书几乎是全新的,只有少数有翻阅的痕迹,有的甚至塑封都没有打开。
其中一本《唐诗宋词》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被主人标注了大量文字,而且从头看到了底。因为没有名字,也不知是哪位同志如此用心,为了增加文学素养这么下功夫。但仅仅就是这一本书有如此“待遇”。
一些理论书籍全部是“原装”的,非常干净,看得出连动都没有动过,从主人手里不知停留了多长时间,就又原封不动地“捐献”了出来,新得就像刚刚从印刷厂出来一样。其它的各种书籍差不多也都是这种命运,刚刚到主人手里可能就被束之高阁,“捐赠”时才被派上了用场。
难怪有人说,现在能沉下心来正儿八经地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在手机大行其道的当下,在各种短视频霸屏的今天,一本书很难吸引人们能够耐心地读下来了。
想想我自己,最近这几年看的书也十分有限。前年看了一套《南渡北归》,这套书信息量超大,本来打算再看一遍,可是一直没“顾”上看。去年看了两本书——《陈行甲人生笔记》《半彻半悟说记者》。今年还没完整地看过一本书,朋友推荐了一本老书《遥远的救世主》,才看了不到20页,就放在手边无暇顾及了。
相信不少人是愿意读书的,但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挤压”得人们几乎没有阅读时间。如果有点时间,可能也会消耗在刷屏看短视频上。在酒店大堂、候车亭、马路边,在卧室、厨房、厕所,无论在哪里,但凡有点时间人们都是在低头看手机,手捧一本书陶醉其中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
我也相信有不少人是有阅读习惯的,就像我曾经做过平面媒体,对文字敏感而且有感情,感觉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且我认为看文字更有想像力,也更容易让人静下心来。曾经一本《读者》会阅读数遍,曾经一本《青年文摘》让人爱不释手,曾经一本《辽宁文学》传阅全家。就在几年前,家里还订阅有《齐鲁晚报》《德州晚报》,但现在想这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的阅读习惯都“跑”哪儿去了??
非常羡慕一个同行,她给自己定下了每年至少读十本书的目标。我想把读书当作一种任务,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还有个朋友前天告诉我,他终于把《平凡的世界》看完了。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我,“我终于知道,那天晚上你和Y君说起少平、少安、田润叶来,为什么那么激动了……”这位老兄也真是难得,听闻我们说了一本书,他居然真把它看完了。他还说,要继续看《人生》,“恶补一下”。这种读书热情,实属罕见。
任务也好,热情也罢,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喜欢”。如果爱上阅读,就会打开另外一扇窗,也会拥有另外一个世界,更会远离浮躁。
如果你有一本书,那就阅读吧。
如果你愿意分享,那就在读完之后,再“捐赠”给别人,或许这样的分享会让书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