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独立与安全感有什么关系?
经常有人在我的公众号、微博上给我留言,说自己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不敢离开某个人,尽管那段关系早已经让TA痛苦不堪。
怎样才能够有安全感?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充满自信?这两个问题许多年来一直被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不同地域的男人女人们在问,毫无疑问是个普遍性的问题。
那么,你可知道,安全感是如何形成的?安全感和哪些时期、哪些因素有关?如果有很好的安全感,是不是就会充满自信?答案当然是YES!那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安全感的形成过程。
上一篇文章里,我和大家分享了初生婴儿的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无条件的接纳和重视。这两个需求被充分满足,安全感的建立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第二个安全感建立的特殊时期:4-24个月,也就是4个月-2岁之间。
在这个时间段里,宝宝最需要确认的一个议题就是:我能够做我自己吗?这个议题,直接关系到成年人会经常谈到的自信、自尊、自爱这些内在品质。
这20个月里,宝宝们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开始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决定了他们以后是否有独立人格。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其他一切都是奢谈。著名心理学家林文采博士把这20个月分为了3个阶段,更加细致地描述了每个阶段里的成长特征。
*
4-10个月:自我意识的萌芽期
4-10个月的宝宝,开始发展出新的能力,例如他们会笑了,会用吃手这种方法来进行自我安抚,会迷恋一些有柔软触感的替代物,比如毛巾、绒毛玩具等。他们对于妈妈的需要不再像4个月以前那么强烈,这对妈妈是一个考验,缺乏安全感的妈妈往往会在这个时候给孩子过度的照料关注,以此让孩子像之前那样100%地需要自己,阻断孩子学习分离与独立。
◎
10-16个月:确认分离是否被允许
这个阶段里的孩子开始学习走路,行走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得以拓展,也大大拓展了他们的生活空间,伴随着他们的其他能力不断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他们开始频繁往返于亲密和分离之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妈妈的反应去确认,分离是否被允许。这个阶段,如果妈妈给于过多的限制,或是过多要求孩子和自己在一起,或是对孩子的亲密行为给于过多拒绝,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要么非常粘人,要么对别人的拥抱接触非常排斥。最好的方法是,当孩子跑过来的时候,张开双臂拥抱;当孩子想要离开的时候,轻松敞开双臂,并轻轻推送一把,通过身体动作的表达,让孩子了解到,无论TA做怎样的选择,亲密或是分离,都会得到妈妈的尊重和支持,安全感也就能够比较好地初步建立。
*
16-24个月:做自己的初试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看起来好像有了“脾气”,喜欢跟家长对着干:你帮TA穿衣服,TA非要脱下来自己穿,可是TA自己又穿不好,又生气,又要你帮,可你帮了TA又发脾气,真是让父母左右为难。
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迫切地想要尝试自己去做事,做不到的时候TA会急需家长的帮助,但TA并不允许家长干涉过多,TA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尝试完全被家长替代。因此,最贴心的父母并不是完全代劳,而是尊重孩子的需要,只提供TA开口要求的那一点,而不是借着孩子开口求助就趁机攻占整座城池。的确,这样做往往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但
这样的付出很值得,因为你可以帮孩子建立起安全感,那会让TA一生获益。
即使一个人什么动作也没有,他的身体依然在说话,我们往往可以根据身体动作的语言来相互交流,8月《别对我撒谎》身体语言解读训练,教你读懂身体语言,更好的体察孩子的感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