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课 | 不老的游戏

标签:
情感死亡陶思璇女人们腐坏 |
分类: 心灵随笔 |

文 | Tara Prem陶思璇
— 害怕老、害怕死亡 —心一旦开始衰老,肉体的腐坏就变本加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不怕老,我很怕,怕得要死,有一段时间每天一睁眼就开始焦虑,不敢看镜子,不想面对脸上的细纹,不想面对日渐松弛的皮肤,每一根白发的出现都让我心惊肉跳,不敢面对的还有腰上的赘肉、日渐隆起的小腹…….天啊,不要说想了,就是现在这样地说着,就已经开始觉得沮丧,很泄气,因为这个样子实在有碍瞻观。
更加不敢想自己的年纪。不敢老,怕老,更深层的地方其实是害怕死亡。老,意味着离死亡越来越近,而那个终点没有人能够真的抗拒。这就是我们的无奈,出生,也就意味着走向死亡的开始,没有人能够改变这条路线,偏偏我们在前30年,特别是前20年对此毫无概念,完全不懂珍惜,就那样肆无忌惮地挥霍着岁月,等到忽然有一天意识到死亡的逼近,剩下的岁月已经不足够多,于是恐惧、焦虑立刻接替了年轻时的豪气,我们不再有义薄云天的气势,开始变得畏手畏脚,开始害怕失去,也开始不敢在轻易尝试,衰老从这时才真正开始,而心一旦开始衰老,肉体的腐坏就会变本加厉。
— 女人更抗拒衰老 —女人更恐惧衰老
今年夏天我在广州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老人,听她讲电话的内容可以推断出她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从她的脖子、手背看,她应该有70岁左右,穿一身粉红色的短裙套装,一双驼色高筒靴,服装风格只有20岁,和她的生理年龄形成强烈反差。显然她是异常精心呵护肌肤的人,面部皮肤泛着蜡光,那是经年累月泡高级美容院的结果。凡事太过用力,都会让人看得心疼。抗拒衰老这件事儿也是如此。
这位女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常听身边的女人们唠叨,一定要去健身房,一定要赶紧开始跑步,一定要每天敷面膜,一定要每天吃胶原蛋白,一定要用某某护肤品因为真的可以常葆青春,一定要……..基本上这已经是很多女人们的一个固定句式:一定要…….”一定要“三个字的后面可以是成千上万件事,件件都与怕老有关。
女人们怕老,除了对于死亡的深层恐惧,还有对于被男人抛弃、被社会抛弃的隐藏恐惧。虽然在时间上我们早已进入了21世纪,但在集体潜意识的层面上,我们依然停留在农业社会,并没有比民国女子开明到哪里去,男人依旧是许多女人们的长期饭票,婚姻依然是生活保障,女人要钱,男人要色,依然是当今社会很多男女的择偶标准,色衰而爱弛,它比死亡更早闯入女人们的生活,因此也让女人们更早对此充满恐惧,本能地就会拼命抓取各种方法试图阻挠衰老的闯入,这也是各种整形整容手术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 衰老和死亡无法逆转 —以游戏的心态,认真地投入

是否真有返老还童的神药,或是神奇护肤品,我不知道,我个人的态度是不相信,原因很简单,那些富可敌国的女人们、最需要门面的明星们,也只是能够比自己的同龄人显得年轻一些,和青春期的年轻姑娘们站在一起,皮肤质地、身体质地的差异立见分晓泾渭分明。
既然是不可阻挡的事情,我不会再去浪费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在这类无法逆转的事情上。不过,玩一场游戏还是可以的,那会让整个过程都变得生动有趣。
从上个月开始,如果没有外出的工作,我会在做早餐的时候在自己的脸上敷一层蜂蜜,滋润皮肤,北京的天实在太干了,肌肤里的水分早被岁月沥干。傍晚的时候,我会踮脚直立5分钟,略略收紧一下腹部、拉伸一下背部,不让身体那么快地缴枪投械。非常便捷的方式,非常简短的时间,虽然不会给我带来大的改变,但也不会让身体很快地坏下去,这让我感觉很快乐,就像是从死亡的手上偷偷拿到了一些时间,不费力,却让我受益无穷,性价比很高,着实让我快乐。
以游戏的心态,认真地投入,这是一种修行的高度,看似简单,实则很难。
一年前我也曾经认为我不怕老,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也经常转发一些国外的老人如何精彩的图片介绍,然后配上自己的心声:任何时候都有权利去追求梦想。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如此为什么会被这些内容所触动则值得探索。
心理学的观点,当你的情绪被触动,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亦或是愤怒,都是因为当下的这个人、这件事、这个信息、这个图像触动了你内心的某个情结,触动了你深藏心底的某一个秘密,触动了你心里某一块柔软的地方。
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其实是如此地怕老,也是在一年前,我爱上了一个人,他比我年轻,我忽然开始介意自己的年龄,那时我才恍然意识到,原来我的内心深处是如此地害怕衰老。我每次看到有关老年人的精彩生活就会被感动,就会立刻转发,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很努力地试图为自己营造一个氛围:衰老并不可怕。但,当你需要刻意为自己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的时候,恰恰说明你内心对于这个议题充满了恐惧。
当我们恐惧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有两种表现方式:拼命去守住,或是假装不在乎。
这两种方式的本质都是恐惧。
例如,当我们害怕死亡的时候,有些人会拼命地做运动,到处搜集保健养生的方法,恨不能武装到每一次的呼吸都要是正确的方式;还有一些人则会忘记死亡这件事,胡吃海塞,以各种方式挥霍着自己的健康。看起来大相径庭,本质却是一样,都是因为对死亡的深层恐惧。
那么,接受死亡、不怕死的人会怎么样?日本有一位艺术家,在经历了濒死体验之后,写了一本书,书名很好听,叫《花道间》,她说,走向死亡的过程,就像行走在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上,美不胜收,整个人忽然就放松了下来,余下的时间,可以从从容容地悠然漫步在花道间。
以游戏的心态,全然地投入其中,这才是真正的放下和接纳。
本文作者Tara Prem/陶思璇,编辑/冯祺。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发请标注:作者Tara Prem陶思璇,转自公众号sixuantao;商业性质的转载及纸媒用稿,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