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独家约稿:让我们聊聊“真假感恩”
(2014-11-28 17:49:01)
标签:
佛学 |
分类: 心灵随笔 |
近些年似乎很流行“感恩”,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在转发关于感恩的话题,看起来大家都是圣僧一般,宽恕、平和、感激,一团祥和。
若真能培育出一颗感恩的心,当然是好。企业对员工进行感恩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对个体进行感恩训练,可以使个体获得新的生命体验。
心理学家们认为,心境的改变,会带来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会促使行为、习惯的改变;行为、习惯的改变,会影响到性格的改变;性格的改变,会催生出生命体验的改变。一个固步自封的人,一辈子都活在旧有模式的不断重复里,而一个不断学习、自我成长的人,一辈子可以活出若干种人生。
感恩,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第三眼,看到不一样的新的境遇,自然也就会为自己创造出新的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只是,培育一颗感恩的心,到底有多难?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并认真询问过自己。
我想说的是,感恩并非简单的报恩,而是一种界限清晰、自尊、独立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高度自我整合的修行境界。
人类在5岁甚至是7岁之前,首先需要的是被看到、被关注,否则性命堪忧。为了获取重要他人(抚养孩子长大的人)对自己的关注,确保自己被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有天然的敏感性,他们能够很敏锐地捕捉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去求生存,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了界限,完成了对自己的认识、判断,完成了价值体系的自我建设。这里面或许有一些纯属误解,但孩子们的那些感受是真实的,也是最重要的,也正是这些真实的感觉,决定了这些孩子们长大以后会怎样去生活、怎样面对他人、面对这个世界。
在这个阶段里,“自私”是一种天然的过程。就好像一个水塘,先要向里面注入清水,而后才能从中取水他用。若在这个阶段里,孩子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匮乏、不被满足的状态,就好像一个水塘一直都是干涸的状态,若干年后却要从这个水塘里取水他用,能有什么样的结果毋庸多言。
让干涸的水塘充满水,通常有两个方法,一是不断向水塘里注入清水,使之保持满盈;另一个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寻找水源,建设沟渠,使水塘拥有源源不断的供水,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保存和使用。后者,就是我们经常在说的心灵成长,它可以通过持续性的学习、参加专业的工作坊来实现。只不过,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不轻松。
感恩,是要去看到他人。但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被看到,TA的注意力就会一直停留在寻求他人的关注上,根本顾不上再去看到他人。极端一点地说,就是若没有完成“自私”的过程,很难往感恩那一端迈进。
荣格在他的《红书》里说,地狱的尽头是天堂的入口。蝴蝶在飞上蓝天之前,必先经过破茧的黑暗与痛苦。若不去看自己内在的缺失和黑暗,不去照顾自己那个未被满足的内在小孩,纵使每天说上成千上万次“感恩”,那感恩也只是一副新的枷锁,不过是锁住自己的欲望、困住自己的灵魂,而真正的感恩之心只属于自由的灵魂。
感恩,停留在技术层面,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若能够允许自己走入黑暗、超越黑暗,感恩就会成为一种生命品质的体现,宇宙万物的静和之美,尽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那时,你才真正拥有了一颗感恩之心。
TaraTao陶花源心灵成长工作室
联系电话:Joy 15117939933(可加微信)
电子信箱:office2013@taratao.com
---------------------------------------
分享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更多资讯,请订阅:
思璇微信公众平台:sixuantao
思璇微博:@Tara陶思璇
思璇搜狐自媒体:Tara陶思璇
---------------------------------------
2014年“心幸福”系列课程简介
【心幸福-自信之光】:熟练掌握“8个镜片”的自我觉察技术,提高自我价值感,提升自信心。
【心幸福-愤怒之舞】:解析愤怒背后隐藏的情感需求,恰当释放,转化能量;
【心幸福-信任生命】:通过一些自我面质的训练方法,培养专注力,正念观,与生命结盟;
【心幸福-喜悦人生】: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学习自由恰当的情感表达,能量升华。
【心幸福-重生之旅全系列】:重返少年时光,整合内在资源,创造未来新世界。
【谁在你的身体里面-内观工作坊】:倾听身体,探索情绪背后的秘密,与内在智慧建立联结。
前一篇:暮色:另一个自己
后一篇:山奇怪:走在娱乐界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