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孩子争吵的未必就是好父母——太过明理的父母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2014-04-12 19:32:26)对于这件事,我先得做个说明。初高中生偷内衣这种事,在我们专业人士看来是非常简单的,往往一下子就能解决(如果是成年人,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一听说是偷内衣,往往是父母和老师先激动起来,把事情闹大,问题也都是这样被引起的。因此,为了慎重起见,我要先加以说明。
那么再转回来说,这个初中生的情况也一样,当罪行被揭发时,班主任老师吓了一大跳。这个孩子的父母正是那种所谓的“明理的父母”,而他本人平时老老实实的,不怎么引人注意,也没出过什么岔子。这位班主任明智的地方在于,他是和父母商量之后才找的心理咨询师。这种时候,老师的态度非常重要,不是因为“你是个奇怪的家伙”所以要来找专业人士,而是以“去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好吗”的态度带学生来咨询。
见到咨询师后,这个初中生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干出那种事。中间过程在此省略,不过见了几次面以后,这个在一开始看起来老实巴交,甚至有些软弱的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主张,开始会批评父母了。最后,他终于说出了我在开头说的那句话。
人在成长的时候,身体里的荷尔蒙有时会急速上升,甚至有时会出现那种急涌而上无法抑制的冲动。这个时候,人会全力冲击他身边碰到的一切人和事,以在冲击和碰撞中确认自我的存在。父母首当其冲,会成为这个时期的孩子第一个想冲撞的壁垒。正因为有父母这块壁垒阻碍着,孩子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是受限的,他会生气,会窝火。不过,也恰恰是通过这样的体验,孩子才能够了解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现实。
而那些所谓的“明理的父母”,是根本不懂这个道理的。当孩子的力量爆发时,他们不是站在孩子面前,成为阻挡的壁垒,而是说“孩子们会爆发,这一点我非常能理解”,这其实是他们想要回避,想要巧妙地避开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面前的壁垒突然消失了,这让孩子们搞不懂自己到底应该一下子冲到哪儿去,搞不懂应该在哪里停下来。变得不安的孩子,为了寻找壁垒只好暴走,除此之外无计可施。孩子们可能会成为真正的暴走族,也可能会像前面那个例子里的孩子一样,以某种方式来破坏社会规范。不过说实在的,孩子们真正想要撞上去的,其实并不是法律的壁垒,而是活生生的人。
相扑力士是通过角力练习才变强的。可如果在角力练习时,陪练员只是一个劲儿地躲闪,就是在剥夺练习者的成长机会。说到底,想要给人陪练,自己也必须有一定的实力。要想成为孩子面前的壁垒,父母自己也必须有个实打实的稳固的人生才成。
严格来讲,明理的父母并没什么不好,但那些装作明理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难以忍受的。明明做不到理解,那为什么还要装出理解的样子来呢?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态度,恐怕就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自信,或是害怕被子女孤立吧。
性这件事有着比我们想象里更多的含义。前面提到的初中生之所以会去偷女性的内衣,意义并不单纯,但其中的目的之一,应该就是想让总“装作理解孩子”的父母对自己说出“完全不能理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不能按照成年人考虑性犯罪问题的角度,而是要按照我描述过的这种意义来考虑,这样才更准确。初高中生所犯下的“性犯罪”行为,很多都隐含着这种意义。
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孩子,那自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不过也必须认识到,想要真正理解孩子是非常难的,难到几乎不可能的程度。与其假装自己做到了那么难的事,倒还不如去思考该怎样稳扎稳打地处理好自己的人生更好。
摘自《心的处方笺》
TaraTao陶花源心灵成工作室
联系电话:Joy 15117939933(可加微信)
电子信箱:office2013@taratao.com
---------------------------------------
分享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更多资讯,请订阅:
思璇微信公众平台:sixuantao
思璇微博:@Tara陶思璇
思璇搜狐自媒体:Tara陶思璇
---------------------------------------
2014年“心幸福”系列课程简介
【心幸福-自信之光】:熟练掌握“8个镜片”的自我觉察技术,提高自我价值感,提升自信心。
【心幸福-愤怒之舞】:解析愤怒背后隐藏的情感需求,恰当释放,转化能量;
【心幸福-信任生命】:通过一些自我面质的训练方法,培养专注力,正念观,与生命结盟;
【心幸福-喜悦人生】: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学习自由恰当的情感表达,能量升华。
【心幸福-重生之旅全系列】:重返少年时光,整合内在资源,创造未来新世界。
【谁在你的身体里面-内观工作坊】:倾听身体,探索情绪背后的秘密,与内在智慧建立联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