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母亲节爱潜意识心灵成长陶思璇 |
分类: 媒体访问 |
真正的快乐和喜悦来自于爱。
当你感到痛苦,往往是在面对一种爱的挫败。
而爱之功课的源头是父母。
我们的问题往往难以逃脱原生家庭影响这一“如来手掌”。

一个案例,几个步骤,心理师帮你与母亲达成和解
为何完美主义者的脆弱小心脏,伤不起?
晓云,30岁,是一名敏感的完美主义者,总是在自我否定中紧张生活。她从小就很怕出错,做任何事情都特别小心,一定要让自己做到完美,如果别人指出她有哪儿做得不好或者做得不对,她就会特别难受,觉得非常丢人。在生活中,只要有人提出要求,她都会尽力满足,她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害怕别人看出她的问题。
而她却总与自己的妈妈发生冲突,她发觉自己越来越不能容忍母亲,只要母亲一开口她就会感到烦躁,就想和母亲争吵,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事后,她的心理又特别懊悔,对自己刚才的表现充满罪恶感,内疚和愤怒折磨着她。她想和母亲道歉,可往往又会有新一轮的争吵,好像自己是专程过去继续吵架似的。这种关系让她非常痛苦。
心理师通过一场催眠,探索她和母亲的关系。
她真的如母亲说的那么差吗?
晓云在催眠的过程中看到母亲年轻的时候,严格的家教使母亲也处处谨慎要求自己。她的出生,让母亲更加紧张,总要求自己做完美的母亲,认为如果晓云出了问题一定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晓云就是她是否完美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可她不习惯把自责说出来,自责就转换成了对晓云的批评,这种情绪一直贯穿在晓云的整个成长过程。
晓云想对母亲说:“你就不能对我说句你爱我吗?你就不能改掉没完没了的唠叨和对我的指责吗?我真的有那么不好吗?”
其实晓云没有那么不好,她一直成绩不错,现在在一家公司做文案工作,内心的紧张和完美追求反而促使她的工作完成的不错,同事关系也看似风平浪静。
如果她实际没那么差,为何她会紧张、不快乐?
晓云觉得,妈妈的心里一直都很苦,她想让妈妈满意,小时候她一直觉得妈妈不高兴都是因为自己不好,她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自己特别差劲,如果没有自己,母亲或许会快乐一些。母亲很少笑,似乎总在批评别人,而姥姥也是这样的人。她发现自己现在也有点这种苗头。
她还记得自己结婚的时候,本来快乐地离开了家,可是看见母亲悲伤地留在家里的画面,立刻有了罪恶感,她觉得妈妈那么伤心,自己也不应该快乐,否则这是对妈妈的背叛。
【心理师解读】
来源于母亲的问题,能不能要求母亲改变?
越亲近和越重要的人,我们就会越在意对方对我们的看法和态度,越容易触碰到内心深处的那些伤痕。不能要求父母做出改变。当我们要求别人去改变的时候,把自己的不快乐全部归咎于别人的行为表现,其实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生命品质完全交给别人去负责。与其要求别人改变,不如改变我们自己。
不能要求母亲改变,自己如何改变?
一种方法,帮你缓解情绪
1.
2.
3.
4.
5.
6.
每天早晨重复做十二次为一个单元,最多不超过三个单元。
情绪平静后,请尝试沟通
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自然就会知道什么是爱。
如果你从来没有恋爱过,无论他人怎样描述,你也依然不会了解爱是什么。与父母的深层次沟通也是一样,惟有当你自己亲身体验到这种亲密,你才会感受到这样的亲密到底有多美好。
请让你的想象力张开翅膀,去想象当你能够真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当你能够和父母无障碍地亲近,你能够真切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亲密,当这些事真实发生时,你将体验到的幸福甜蜜比你能够想象得到的再美好上1000倍。
如果你希望,就一定会有转变
逐渐,晓云和母亲的关系改善了很多,虽然,有时心中还会有一些不满,可是她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满也不再那么强烈。除了不再和母亲当面冲突,她开始能够观察到母亲对自己的一些体贴,比如,周末母亲炖了鸡汤让她回家喝,说女人喝些汤水对身体好,随即又讲了具体的方法。若是过去,她会嫌母亲太啰嗦,母亲看到她不耐烦的样子又会不高兴。现在,她能安静地听母亲讲完,继而发现,妈妈的脾气仿佛变好了,说话不急,语气也舒服。
【心理师解读】
你的转变,会带动亲人的转变
每个家庭都是一个正在运转的完整的动力系统,只要其中一个人发生了变化,为了维护系统的平衡,其他家庭成员会调整自己的状态,根据变化做出新的反应。那个人跟你的关系越密切,越爱你,变化就会越快越明显。
曾经,也是因为她的妈妈太爱他,所以紧张她做得不好,希望晓云是完美的,母亲的潜意识认为只有完美才能让女儿幸福。
尽量展示你好的生活状态,这会感染到母亲。
语言对潜意识有很好的暗示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并不是完全与自己有关,而是父母亲和爱人的问题。因为深爱着他们,我们心甘情愿地扛起了他们的问题,把他们的问题变成我们自己的问题。
母亲心中或许在说:“其实在我心里,我以你为荣,可能方式让你不太能接受,但是我就是我。”
以对方需要的方式爱他非常重要,不要想改变他,接纳他现在的样子和自己的样子才是深深的爱。
你可以对母亲说:“亲爱的妈妈,我是你的孩子,这是事实,很开心能成为你的孩子,你是最适合我的妈妈。我感受到你给我的爱,而我想给你的,也只是爱。”
接纳也是一种放下,你可以过自己的生活。
当然,这一切说起来似乎简单
在无法做到心底感到愉悦,维护表面上的和谐也是一种方法,等自己的内心做好了准备去面对,再敞开心扉去交谈,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要想做到内心愉悦,那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心灵成长过程,需要持续坚持练习,让自己由浅入深的一点一点去探索、去发现、去面对自己潜意识里的那些情感秘密,让自己在这些黑暗中获得滋养和成长。当这些逐渐发生,与母亲真正和解,紧张焦虑的自我否定感也会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