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疗愈创伤经验植物能量心灵成长陶思璇情感 |
分类: 心灵随笔 |
如果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生或者死,不必为自己的选择负任何责任,那些被海爷爷说已经死了的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死亡。他们之所以没有真的杀死自己,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学习到的观念不允许我们有死亡倾向。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错误方式,是不被大脑所接受的。因此我们选择了用大脑指引身体继续活着,而用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去掩饰内心的死亡,但心已经选择了死亡。海灵格常常在做家庭系统排列的时候突然对着当事人说出这句话。
电话突然响起,我看了看号码是姬雅,忍不住笑了,拿起电话。她果然像我预料的那样半句寒暄都没有,直接开始在电话里痛斥ABC的种种过失,哀叹自己怎么那么命苦,总是遇人不淑。
真好,她还活着。听到姬雅对ABC的谴责,我心里升起一些羡慕,那其实都是一种生命力。当我们还有情绪、还有力气去好奇、去抱怨的时候,意味着内心深处还有很多的期待与渴望,证明还活着,真真正正地活着,而不是像我此刻这样,外表看起来非常冷静,实际上那只是一种假象,过度的冷静所掩盖的是大脑在活着但内心已经死亡的事实。
和我一样已经死了的还有陈曦。陈曦经常会有一些小小的冒险行为并因为这些冒险而带着或重或轻的伤回来。从心理的角度去看,一个经常让自己身体受伤的人,通常意味着他/她用受伤来替代死亡。也就是说,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向往着死亡。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让我们追求美好,死本能让我们渴望去破坏。
——本文摘自《我们都有点儿“精神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