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葬礼大红灯笼高高挂,非婚礼丧俗新风需思考(原创)

(2009-03-03 00:27:18)
标签:

礼俗

新花样

改变

思维

观念

传统

孤鸿远走

杂谈

分类: 感悟人生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版块博乐推荐文章

葬礼大红灯笼高高挂,非婚礼丧俗新风需思考(原创)(2009年3月4日推荐)

婚礼和葬礼,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两个很重大的事件。倘若将两个事件本末倒置,重新建构,重新认识,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这种打破常规的行为,牵扯的不是一个礼俗,而是人们对这种礼俗的新的约成。——孤鸿远走

葬礼大红灯笼高高挂,非婚礼丧俗新风需思考(原创)

文/孤鸿远走

http://image5.idoican.com.cn/filedata/623/2009-03-02/cnmlfiles/nt.D410800shck_20090302_1-1-08.resbrief.jpg

十里乡俗本不同,然而,跳跃人们已经“约定成俗”的观念,那更是难上加难。

婚礼,在人们普遍意义上是一个吉祥的,喜庆的事情,所以在操办时多以红色基调为主,求得是大红大紫,美满幸福,红火一生。与之相反的葬礼,在人们的眼中,则是一个悲哀的,伤心的事情,所以在操办时多以白色基调为主,为的是继承传统,送走亲人,空白一片。

可是,将这两种人们普遍意义上截然不同的事情,颠倒过来看,丧事大红灯笼高高挂,实属少见。这种破常规的举动,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吗?

这不,近日看到一条信息。说的是汕头一位103岁老太去世,儿孙们为她办了一场“红色葬礼”,红灯笼,红地毯,《世上只有妈妈好》悠扬动听的歌声响起……大家伙一听前面这些,还以为这是在办喜事,其实是葬礼。

老太太的葬礼分为“家奠”和“公祭”两部分。公祭上,儿孙们和众亲属,一改披麻戴孝的传统做法,从孝子到曾孙均一身深色衣服,胸前系上一朵白花和黑色“奠”字。200多名村民佩戴着红纱臂圈,依次向老太太的遗体鞠躬告别。家奠上,老太太的长子许先生宣读悼词,介绍了老人一百余年走过的风雨历程。

这是一场百年罕见、特别的“红色葬礼”,让人倍感新鲜。但让人感觉新鲜的同时,也引发了众人的深深思考,这种反常规的行为,有悖旧习俗的做法,能得到民间的认可吗?

市井的人们,一般都认为年龄过了耄耋之年的老人,逝世了都是喜事,在他们的亲人和子女眼里也是。是的,人毕竟要走这条路,谁都不能逃脱命运的追溯,逃脱生物的轮回,人,都会慢慢老去,直到入黄土为止。耄耋之年的老人,在我看来,安静地在没有“受苦”的情况下逝去,确是一件喜事,因为他(她)不但解脱了自己,也减轻了家人的负担。

世间的礼俗,都是在长时间的生活积累中形成的,然后在生活中慢慢地形成它的特点,最后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所以,一个礼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那么,老太太的家人为何想到举行这么特别的葬礼呢?他们难道不害怕世俗的言论和谴责吗?事情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第一个敢于“改”的人,也许会尝到“涩”的味道的,但他是勇敢的。这位老太太活了103岁,消息说无疾而终,而且四世同堂,家人健康,是值得庆贺之事,所以他们将丧事当做喜事办。

人心都是肉长得。我没可以理解老太太家属的行为,因为这是他们家的事情。但这场“红色葬礼”明显有别于潮汕地区一般的葬礼,许多人根本就没见过这样的葬礼。这种“新鲜”的行为,是值得我没反思的。

这一场特别的葬礼,也是一场“进化”的葬礼,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了,所以对传统的礼俗也有了新的解释和认识。丧礼从“哭声”到“歌声”的转变,正是民间“死亡观”的大变化,也是对生命新理解的进步。

一场“红色葬礼”,我没不能看成简单的民俗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间礼仪是如何建构、传承和重构的思考。老太太这种“丧”转“喜”的事情,既是对传统习俗的挑战,也是在传统习俗基础上的认识型创新,更是对旧的一些思维的突破。

生命的延续,需要思考。人类的进步,需要思考。习俗,需要进步性的改善,也需要人们观念和认识的转变,但这些,还都需要时间。(初稿未改,不吝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