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在诗歌上,我不和任何人“伙穿一条裤子”

(2021-02-09 16:49:12)
标签:

焱冰随笔

文学

时评

诗歌

分类: 纸上城堡

在诗歌上,我不和任何人“伙穿一条裤子”

焱冰

随笔:在诗歌上,我不和任何人“伙穿一条裤子”

我老家有一句俗语,形容两个人关系特别铁的话,很形象地说是“伙穿一条裤子”。

在前不久的一次饭局上,和一位诗歌界的“大咖”聊起河北诗歌,由于某些人热衷于拉一帮人搞“团伙儿”而不便参加哪一伙儿组织的活动,左右为难之下干脆谁的活动不参加。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很多纯诗歌的培训、座谈、编刊、评奖等活动却掺杂了“非诗”的江湖因素,给洁净的诗歌晴空平添了一些世俗的雾霾,这常常让人感到无奈和不快。

纵观中国诗歌近30年,各种诗学观点、诗界流派、论战纷争,这主义、那运动,急于占山头、扯大旗、争夺命名权,一边从形式上引起众人的“围观”,制造出一派所谓的“繁荣景象”和深度影响力。一边暗自做着一些与诗歌无关的桌下之事,从而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

俗世的很多事情,有钱就可以搞定。因为呈现在眼前的诗坛乱象丛生,你可以拉赞助商入伙好吃好喝免费游览举办国际诗歌活动,可以施展多年惯用的伎俩把官场升迁的那套潜规则照搬到评奖的幕后,可以花重金邀请大学教授写数万字评论把一首诗捧热把自己捧红来提升影响力,还可以贴上地方风景名胜历史典故的文化标签设置数万元巨奖利诱著名诗人投稿参赛,诸如此类诗坛之乱象,更多的无非是抱着“玩”的心态凑热闹、蹭热度,刷刷存在感,沉湎于诗歌活动的深处,不能自拔也不愿醒来罢了。包括近期“中国诗歌万里行”背后的权益之争,试想,这些把诗歌当做工具的人,诗歌会原谅他们吗?

但我还要说,诗歌的事情,不是谁有钱就能够搞定的。诗歌没必要主动站到诗歌的擂台上秀肌肉与人PK,和谁比高低,也不需要讨好某些诗评家、迎合大众的口味,站在诗歌的某个坐标上,坚守自己的诗歌立场而不懈追求,保留内心的一方诗歌净土,诗意地度过每一个生命的瞬间,这其实比自己的诗歌在浮躁喧嚣的俗世里获得成功更为弥足珍贵。

毋庸讳言,诗歌迟早会自己说话。随着岁月的秋风匆匆扫过,那些所谓的诗歌流派就像残枝败叶随风而去,很难看到有点重量的东西留在中国诗歌史上。——21世纪以来,不妨仔细翻翻这些年汗牛充栋的的诗歌刊物和年选,有哪首诗歌配得上称作经典诗歌?

我一直赞同郁葱先生常说的一句话:远离诗坛,靠近诗。这实质上是一个诗人的自律和坚守。想想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俄国作家尼·列斯科夫、美国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玛丽·奥利弗,还有画家文森特·梵·高……这些在人类艺术史上留下重墨浓彩的大师,没有一个生前热衷于文艺活动谋求成名,仅仅靠自身的“精神定力”执着于自己内心的事业,后来得到巨大的认可。据我所了解的,像西川、陈东东等这样的诗人,很少参与诗歌活动、发表和评奖,仅仅自觉潜心于独立思考和创作。这并不能证明他们远离诗歌。诗歌是更具“私人化”特质的艺术样式,诗歌写作“小众化”一点,三五个知己一起聊聊诗歌,不仅人与人近,距诗歌也会更近一些。从艺术的角度说,更有可能真正接近诗歌内部那块澄澈的部分,靠近诗神的真身、看见诗神的真容。

真正的读者不会出现在当下,只会出现在未来。一个真正的诗人,会始终保持一颗纯挚不渝的诗心,心甘情愿默默沉浸于诗歌的内部,以虔诚的求法者的心态探索诗歌的真谛,其诗歌会在岁月的自然流逝中慢慢闪现出穿越时空的光芒,吸引众多读者的关注。今天,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在家中接受了属于她的诺贝尔文学奖奖章和证书,在获奖演说中表达了关于自己获得诺奖的警惕。在她看来,由集体发出的声音或裁决是危险的。自己这类发出亲密的、私人的声音的诗人,当一个集体开始为其鼓掌和颁奖时,会觉得受到了威胁和操控。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12年一个轮回,不知不觉自己已在这个世界上狂奔了四圈儿。或许是在时间年龄上有了一些堆积,在与诗歌结缘的情感上有了一些沉淀,此时,忍不住会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看看诗歌之路上那个独自跋涉的自己。记忆的场景快速折返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一个在中考前依然“不务正业”的我,与同学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在邓底中学创办野草文学会,深夜里伸出乌黑的双手油印诗刊,围着通红的煤火炉痴迷地谈论北岛、舒婷、顾城,躺在宿舍的地铺上像背英语单词那样背诵朦胧诗。一晃之间,至今已有30余年。在我的人生中这是一段既弯曲又顺遂、既朦胧又澄亮的旅途。历经的俗事可能大多已经记不清楚,但与诗歌有关的际遇始终历久弥新。不管生活如何百转千折、颠沛流离,无论贫富如何高低起伏、巧妙转换,我对于诗歌的情愫始终痴心不改。尽管没什么成就,但诗歌作为我的一个精神支柱,使我的生命充盈而饱满,并陪我至今,从未相互忘却,这让我对诗歌心怀感念。在这段稍纵即逝的诗歌旅途中,总有一些人和事让我感受至深。当我还在诗歌门口徘徊的时候,得到过古远清教授的勉励,云江主席的指引,赵英华老师的教导,秦岭、郁葱主编的抬爱,使我在诗歌的道路上能够“浑身装满舍生之术”,不断鼓足勇气,踽踽前行。在诗歌求索的隧道里深受过谢有顺、西川、陈超、余华、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人著述的影响和启发,他们如暗夜里一盏盏光线披散的路灯,让我在岔道口的迷雾中一次次看清前行的方向。还有曹曦、如风、李寒、燕冰、海啸等志同道合的诗歌朋友在内心的陪伴,始终让我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真切存在,不曾有过诗歌的寂寞和孤单。这些都让我始终心怀感激。

这么年我在诗歌上始终没有把自己的诗歌“归类”、和谁“站队”,始终不和任何人“伙穿一条裤子”,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相反,我觉得,不和哪伙人绑定,和某些“诗歌权威”保持必要的距离,反而会让自己在诗歌大地上获得更多自由生长的机会。回想自己写诗30多年,写过很多,也发表过一些,尽管现在依然在写,但始终没有一篇自己满意的作品。我并没有为此感到失败和悲哀,因为我与诗歌始终相互信任。

 

2020-12-7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