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美国大杏仁”让法律蒙羞
(2012-11-24 08:52:17)
标签:
杂谈 |
一次坚果行业标准的制定,无意中揭开了一个隐瞒中国消费者数十年的真相。这些年在中国市场十分畅销、售价不菲的干果“美国大杏仁”,实际上根本不是杏仁。而在这看似简单的名称对错背后,除了消费者知情权的被漠视,还有国内杏仁产业被挤压、由兴旺走向衰退的现状。(11月20日京华时报)
这是一个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大笑话。明明是“美国扁桃仁”,却冒名“美国大杏仁”,在中国行骗数十年。当“美国大杏仁”的画皮被揭开后,国内一些进口商,却迟迟不愿更名,继续让冒名“美国大杏仁”在中国市场招摇撞骗,以获取巨额利润。这种缺德行为,让法律蒙羞,令人不齿。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扁桃仁出口到我国时,被误译成“美国大杏仁”,并广泛传播,以讹传讹。翻译的无知,闹出了这场大笑话,已经成为历史。2009年,中国坚果协会开始着手制定杏仁、开心果等坚果行业标准,当征求美国加州杏仁商会意见时,“让我们吃惊的是,对方告诉我们他们销售的‘美国大杏仁’根本就不是杏仁,和我们制定的杏仁标准没有关系。”真相既然已经大白,为何一些经销商至今不愿更名呢?道理很简单,“美国扁桃仁”变身“美国大杏仁”,零售价可达进口价的4至6倍,巨额利润让进口商的良心被“狗”吃了!
杏仁和扁桃仁,是两种不同的食物,杏仁可以入药,有润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但“美国大杏仁”没有这些功效。以扁桃仁冒充杏仁,是典型的欺骗消费者的违法行为。据报道,目前,洽洽、阿里山、姚生记等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在产品外包装上改变“美国大杏仁”的名称。这些企业尽管已经不再用“美国大杏仁”招摇撞骗,但这些企业如果早已知道“冒名”内幕,其过去的违法行为则不应一笔勾销,而是应向消费者道歉,并接受相应的处罚。不能让这些企业赚了钱,坑了消费者,还躲在一边偷着笑。
让人想不通的是,一些良心被“狗”吃了的进口商,至今不愿更名,有关部门还在等着这些进口商“良心发现”。这些进口商姓甚名谁,应予以曝光,以接受消费者监督,避免消费者继续上当受骗。同时,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禁止这些进口商的冒名“美国大杏仁”进入市场。对于目前正在市场上销售的冒名“美国大杏仁”应坚决下架,别再让法律蒙羞,让消费者权益受损。
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