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立预防自杀的绿色通道
杨金溪
今天是第五个“世界预防自杀日”,1988年1月3日,陈云清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防治自杀的民间组织“培爱防治自杀中心”,工作人员全是兼职的,都是自愿做慈善工作。几年后陈云清悬梁自尽,死于忧郁症。他的研究自杀问题的专著和小说都没能出版。(9月10日南方都市报)
1988年1月3日,陈云清发起成立了民间性质的“培爱防治自杀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防治自杀的组织。作为这个组织的负责人陈云清表示,他决心把此项善事做到底。九年后,
陈云清在家中悬梁自尽。谁能想到,研究自杀的专家会选择自杀,这不是活脱脱的笑话吗!
其实,这绝不是笑话,而是警示。有专家分析称,陈云清是死于忧郁症,因为他对生活的高要求和理想得不到满足。陈云清这位研究自杀的专家,为什么选择自杀,如今恐怕也没必要过多的刨根问底了。但研究自杀的专家选择自杀这一事实警示我们,自杀也是一种心理疾病,既使是曾经挽救过无数曾寻求自杀的人的生命的专家,也会患上这种心理疾病,也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对于选择自杀的行为,常人都认为是因为什么事情想不通所致,劝一劝就好了,很少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据2007年初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数据,在中国,自杀是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些人当中,只有9%的人在精神科就诊过。这么多死于自杀或自杀未遂者,却极少有人将自杀作为一种疾病去寻求治疗。其实,不仅当事者,不知道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当事者周围的人发现当事者种种可能寻求自杀的迹象后,也没有将其当作疾病,这就使当事者失去了通过心理治疗而获救的机会。因此,有必要通过宣传,让公众明白,寻求自杀者是患上了心理疾病,这种心理疾病是完全可以治疗的,正确的态度是选择治疗。
当前,在心理危机的干预上,我们国家还显得十分滞后。一般医院,很少设立心理干预专科门诊。大一点的医院既使设有心理专科门诊,也没有将其放到医院治疗的重要位置上,业务力量薄弱,治疗设施简陋。至于国内心理咨询和预防自杀机构,正像报道中所说,门槛太低,谁都可以经过几个星期的培训就参加一年两度的心理咨询师考试,考试也不难通过,“小学毕业都可以去考”。这样的心理咨询和预防自杀机构,难以承担预防自杀的重任。因此,加强医院心理干预专科门诊的建设,规范各类心理咨询和预防自杀机构的管理,是建立预防自杀绿色通道的核心工作。
须要指出的是,在公众对于自杀还没有普遍认为是亟须治疗的疾病时,医院应作为急诊承担起这一人道主义救治任务。我们发现,在出现交通事故后,医院时常能很快介入现场实施救援任务。而出现有人寻求自杀的情况时,往往还停留在说服和规劝上,结果常常是寻求自杀者暂时放弃了自杀选择,随后又趁人不注意选择了自杀。因此,当发现有人寻求自杀时,一方面是周围人对其进行思想疏导,一方面医院在接到急救信息后,要及时出诊,通过正规的心理干预治疗,使寻求自杀者从根本上得到救治。
自杀,在中国是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我们没有理由不引起重视。建立预防自杀的绿色通道,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政府应统筹考虑,在人才和资金上加大投入。
每日新报http://epaper.tianjindaily.com.cn/mrxb/mrxb/2007-09/11/content_5346006.htm
城市晚报http://csw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07-09/12/content_203036.htm
公益时报http://www.gongyishibao.com/nr.asp?newsid=9632&BigClassName=公益新闻&SmallClassName=国内
佛山日报http://www.fsonline.com.cn/news/foshan/observe/200709110023.htm
梅州日报http://www.mzrb.com.cn/news/0709/11/070911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