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地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亲自为486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且深深鞠躬祝福。然而,面对校长的高规格“礼遇”,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领完毕业证书就扭头下台,连一声简单的“谢谢”也没说。
校长的486次鞠躬,令人动容;而孩子们的无动于衷,则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
“这些学生太不像话了,连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当我们指责这些学生的时候,再转念一想,“谢谢”何以成了“金不换”,责任在学生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0多岁的小学毕业生,无论是思想和心智都还没有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言行基本上折射了父母、学校、社会的影响,是一面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最基本的礼仪首先应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见人或打招呼时“喂喂喂”,孩子就会与他人交往时不礼貌地从嘴中冒出“喂喂喂”。父母平时受到别人的帮助,从来都舍不得说声“谢谢”,孩子得到别人帮助时扭头就走也就不奇怪了。
校长鞠躬486次,没有换回一声“谢谢”,出了谁的丑?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学生面对校长的鞠躬祝福,“谢谢”绝对不会变成“金不换”。
而社会又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感恩教育”呢?我们在公共汽车上,不是常见到接受让座的人连一声“谢谢”都舍不得说出口吗?最近有媒体报道,法国一位女音乐家在某地演出时,因现场秩序混乱被气得掉泪,多少国人为此而感到气愤和难堪。这些有悖社会公德的现象,不能不说也在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
当“镜子”映射出令人尴尬的场景时,我们该责问的不是“镜子”,而是站在“镜子”对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