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 |
分类: 时评 |
“吃鼠除害”要“堵疏结合” |
中国网 |
时间: 2007-07-15 |
杨金溪 近日,20亿只东方田鼠大闹洞庭湖区,引发沿岸22个县市爆发人鼠大战胜负未分,如今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都受到波及——众网友“将田鼠运至广州做野味,以吃灭除鼠患”的戏言,看来竟未必是空穴来风!湖南当地乱蹿的山鼠、田鼠被人捕捉后连夜运抵广东流入野味市场…… (7月14日信息时报) 湖南洞庭湖大闹鼠患,广东人因祸得“福”,源源不断的东方田鼠成为广东人美味佳肴。读罢这则消息让人豁然开朗,吃鼠除害,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广东黄先生说起田鼠宴,让人听了好不口馋:“那餐是番禺的朋友请客,具体价格不详,三菜一汤花了800多元,估计每只田鼠要四五十元。干煸、红烧、焗饭、煲汤等,有多种做法,其中当数红烧田鼠鼠肉最鲜嫩,像是滑进胃里去的。”专家说得更是让人心旌摇动。田鼠生活在农田乡村,它们靠吃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来生长,鼠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甚至比猪肉的营养价值还要高很多,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好处。眼下在广州,田鼠的批发价20元/斤,零售价 40~50元/只。有经济头脑的人一眼就看出了大有“钱”途的“田鼠经济”。然而这一切,即“田鼠经济”却是地下交易进行的。 吃鼠除害,一举两得,为啥要地下交易?这是因为广州市政府早在SARS疫情期间,就已明文规定禁止销售、食用老鼠及鼠肉制品的行为,至今未明文解禁。这项规定无疑是正确的,含糊不得,突破不得。田鼠属于野生动物。科学证明,野生动物是自然疫源地中各种病原体的储藏库,已经发现的许多重大的人类疾病和畜禽疾病都源于野生动物。一方面田鼠是美味佳肴,一方面吃鼠又存在着疾病传染的潜在危险,如何使这一对立的矛盾得到较好的统一呢? 笔者认为,仅靠“堵”是不够的。从记者暗访中我们发现,田鼠已经形成一条严密的产、供、销商业链。就连记者采访都遭到了严密的防控,记者不得不通过望远镜掌握这一地下商业链的运营事实。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吃田鼠问题上尽靠“堵”是不够的,政府要改变管理思路,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也许能在矛盾中找到统一的办法。 一方面,当前要寻求“疏”的路子。田鼠是农业上的一害,然而田鼠又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吃鼠除害可谓最佳选择。鉴于田鼠这一野生动物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在吃鼠除害上应由政府牵头,在防疫部门、医学专家指导下,在坚持严格检疫和科学灭菌的前提下,指定商家定点加工田鼠宴,让商家放心大胆的经营,让食客放心大胆的享用,变偷偷摸摸为阳光操作。同时,田鼠能煎、炒、蒸、炸、煮,还可以制成鼠干食用或者腌制,因此,政府还可以支持有关商家建设绿色食品生产线,开发以田鼠为原料的各类保鲜食品,让更多的人能够大饱口福。 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堵住田鼠的地下交易和消费渠道。从目前情况下,地下交易市场既隐蔽又猖獗,不但非法交易大量田鼠,还包括野猫、果子狸、穿山甲、野猪、野鸭等。这些地下黑市场,违犯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也给由此可能引起的疾病传染埋下了隐患。私下交易和消费田鼠的渠道倘若堵不住,吃鼠除害就会变为荒之举,一旦染上传染性疾病,所谓因祸得“福”将会成为祸害的严重受害者。 吃鼠除害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应该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在这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有所作为。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7-07/15/content_8526991.htm 大连晚报(7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