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羡林“摘冠”谁该脸红

(2007-01-08 20:13:39)
分类: 时评
 

季羡林“摘冠”谁该脸红

2007-01-08 07:26:19

  季羡林在书中提出,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今日本报B12版)。

  字里行间,摘去“三项桂冠”的理由不能说不充分,既令人信服又令人尊敬,看不到丝毫的故作谦虚和作秀的成分。季老摘去“三项桂冠”阐述的尽管很有道理,但并不影响人们对他学富五车的敬仰。在人们的心目中,“三项桂冠”的尺寸,戴在他头上不大不小。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年来,头顶大师、泰斗、国宝桂冠的人的确是越来越多了。投资大师、理财大师、美容大师、健身大师、书画大师,大概还有什么“斗地主”大师,不一而足;在某一行业稍有建树,就成了这类学科或那类学科的泰斗、大家和奠基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行各业的大师几乎是批量产出,我们的时代成为盛产大师的时代。有民谣曰:教授满街走,作家多如狗。话是重了,反映了浮躁虚夸的一个侧面。

  在一些会议和公共场合,我们常常看到,三四十岁的人,刚刚有点所谓的成果,就有人肉麻地把他捧为“大师”。被捧为“大师”的人,正襟危坐,“真三”般地俯视着周围。你猜这位被捧为“大师”的人在想什么?除了浅薄与轻浮之外,实际上是找不到北了。他是不是“大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百年后,谁知道他是谁?

  有人为了抓紧成为所谓的大师、泰斗、国宝,不惜弄虚作假。屡禁不止的学术造假就是典型。比如,四川大学海归教授邱晓庆学术造价风波,天津外国语学院的教授剽窃他人作品事 件,以及臭名昭著的汉芯造假案,是学术界的悲哀,是科技界的悲哀。如果让这些靠剽窃、造假而获取名利的人得逞,也许他们很快就成为所谓的大师、泰斗、国宝。然而这对他们本人、对我们的科学发展又有何益呢?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科学一旦被虚假名利的魔鬼缠身,科学一旦与浮躁虚夸结亲,科学就要遭殃。季羡林欲摘“国学大师”等三项桂冠让谁脸红?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

  杨杰 (安徽 编辑)

来源:扬子晚报

】【打 印】【关 闭

 

 

扬子晚报http://www.yangtse.com/dzbpd/jrps/200701/t20070108_23462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