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拉”了,全国怎么办
杨金溪
要做上海的公务员,需要先知晓上海,能听懂一些基本的上海话。据上海《青年报》报道,今年所有新录用公务员都要补上上海文化课。(8月5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05/content_4922210.htm
读罢这条新闻,笔者深感惊诧。上海“阿拉”了,全国怎么办?是否全国都要学习上海的做法,广东省公务员要学粤语,福建省公务员要学闽南话,四川省公务员要学四川话,苏州公务员则要学吴语。全国语言成了各成一体的方言世界,在今天日益发达的信息社会里,岂不是自设语言藩蓠,作茧自缚吗?多少年来推广普通话的成果,会不会在这种必修地方语言的倡导下,而渐渐殆尽呢?
上海“阿拉”了,对上海有什么好处呢?恐怕是利少弊多。首先是不利于上海融入全国,上海作为全国著名的大都市,在语言上应大力倡导推广普通话。
外地人融入上海的过程中,上海方言的障碍,至今还是一个很大的困拢。应该说,上海推广普通话任重而道远。二是今天把听懂一些基本的上海话做为公务员的必修课,明天会不会将此作为进入上海公务员队伍的一道门槛呢,真若这样,那将是上海在招纳人才上的悲哀。
眼下上海包括全国各地,在语言上的任务,不是强化地方语言的重要,而是要通过强化普通话的推广,不断弱化地方语言对现代信息交流所带来的不应有的障碍。
学习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不等于必修和倡导地方语言,如果一定要必修或倡导的话,那应该是普通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具有战略眼光。
发稿链接:
海峡导报http://www.hxdb.com.cn/docc/v_news.asp?vid=700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