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說十善業道經 (17,18)  

(2007-11-03 20:15:39)
标签:

净空法师

讲记

分类: 菩提心园
佛說十善業道經 (17)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這是世尊勸勉我們,「當應」就是你現在應當要做的;「如是修學」,『如是』二字是徹前徹後。前面教導我們,要認知「一切法由心想所生」,以及《華嚴經》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是心現的,決定沒有善惡好醜,相是清淨平等的。清淨平等的妙相(或稱妙色),何以變得如此複雜?由心想所生。後面說得更具體,一切「皆由自心種種想念」,想念有善、有惡,所以改變了清淨平等的相。其實,真相是永遠不變的;改變的,是妄心在操縱,妄心顯妄相,不是真相。

真相是什麼?一真法界是真相。《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是真相,淨土法門的極樂世界是真相,常住不變。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古德說:「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此話非常難懂。現在科學講的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將之比喻為電視螢幕的不同頻道。佛家常說十法界,「一法界現,九法界隱」。就像電視螢幕一樣,有十個頻道,我按一個頻道,這個頻道的相現前,其他九個頻道都隱沒了;換一個頻道,那個頻道的相出現了,剛才的相又隱沒了。其實都在一起,沒有分開,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是一個法界。我們從這個比喻,才懂得「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這就是轉換空間的維次,將人間的空間轉變成華藏空間,轉變成極樂世界的空間,就像換頻道一樣。按鈕在哪裡?按鈕在起心動念,從心想生。我們現在藉這些科學工具來理解,能逐漸體會到經上講的宇宙人生真相,所謂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能通達明瞭。

此地『如是』,特別指「修習善業」。不但自己應當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了』是明瞭,『達』是通達。佛教的基礎是建立在因果的教學上,因果是事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絕對不是迷信。所以,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法華經》的一乘因果,《華嚴經》的五周因果,哪一部經論不是講因果!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人心善、念善、行善,必定得善報。你對別人好,人家也對你好。「敬人者,人恆敬之」,敬人是善因,別人尊敬我們是善果,這是因果。我們以惡意對人,這是惡因;人家以惡意回報我們,這是惡果,要懂得這個道理。

《了凡四訓》是很好的一本書,將「了達因果」說得很具體、很詳細。印光大師一生不遺餘力的弘揚,體顯了大師的真實智慧、大慈大悲。他知道挽救現前社會,儒家倫理道德的教育崩潰了,佛法的教育也逐漸沒落、變質了,學校教育著重在科技、工商經濟,人文教育也疏忽了,因此這個世間雖富裕,但是必定災難重重。科技發達到一定的飽和點,世界就會毀滅,這是有科學的證據。挽救之道還是倫理道德,如果倫理道德喪失,人就不像人,家不像家。現在全世界人生活縱然很富裕,物質條件不缺乏,但身心沒有安全感,這就是古人講的「不是人的生活」。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明瞭,不能不通達。

印祖一生倡導三種書籍:第一是《了凡四訓》,教我們「了達因果」;第二是《感應篇彙編》,教我們「善惡的標準」,以此標準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第三用《安士全書》做為「修習善業」的總結。《安士全書》分為四篇:第一是「文昌帝君陰騭文」,講的是善惡的標準;第二是「萬善先資」,專門講戒殺;第三是「欲海回狂」,專門講戒淫;最後是「西歸直指」,希望大家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一生就圓滿了。這三部書,你能相信、理解、依教奉行,決定往生作佛。「了達因果,修習善業」,這兩句話就是印祖一生的事業。

世尊這一段開示,其實就是印祖一生救度苦難眾生的總結,言語非常簡單,意思深廣無盡。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努力學習,在這一生當中取得決定的成就,這一生就沒有白來,我們的目標就達到了。

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這是世尊總結勸勉我們。「汝當於此」,龍王是我們大家的代表,我們對於這樁事情,要做到「正見不動」,『正見』是正確的見解,決定不可以為邪思邪見所動搖,尤其「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斷常見』是古印度一種錯誤的看法。「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了一切都沒有了,不相信有來世,不相信有報應,這是決定錯誤的見解。「常見」,人死了,過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這也是錯誤的。

這次接受香港亞視訪問時,記者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哪個不為自己?我當時就跟他說明,這是錯誤的,不是正見,誤導了許多眾生。什麼是正見?人應當為社會,應當為眾生,不要為自己,這是正知正見。

新加坡過去有一位大財主陳嘉庚先生,白手起家,發了大財,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節儉,年老了去檢查身體,發現營養不良。他的錢全部都做了社會慈善事業,新加坡南洋大學就是他創辦的。在國內自己的家鄉,到處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幫助一些苦難的人。他有錢並不享受,坐飛機時,他的兒子坐頭等艙,自己坐經濟艙,下了飛機跟兒子講:「我們同時到達,何必花那麼多冤枉錢?」有一次,他的兒子被綁票,強盜提出要贖金。他通知強盜:你把我兒子殺掉好了,我一分錢不會給他,我的錢全部拿來做公益慈善事業,絕不給後代。後來,那個強盜把他的兒子放了。真正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念念為人想,為社會想,沒有為自己,這是正知正見。所以,今天在南洋,沒有人不尊敬陳老先生。

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為什麼不享受,還要天天出去托缽、樹下一宿?就是告訴我們要萬緣放下,生在這個世間是為眾生、為社會,不是為自己,所以他沒有業障。為自己就有業障,為眾生哪來的業障?我們今天要消業障,這個念頭轉過來就消了。因此,「為己」是決定錯誤的觀念。

菩薩行裡面,釋迦牟尼佛講了六個要領,第一是布施,布施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持戒是守法,遵守佛菩薩的教法,遵守國家的憲法,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規章,除此之外,有不成文的倫理道德、風俗習慣,都應當遵守。佛菩薩每一句話裡,含義都無限深廣。

我們的心要住在正知正見,不會為社會種種不善的風氣所動搖。凡是心行不定、容易被動搖的,都是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如果將這些念頭放下,如何會被動搖?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因緣果報的現象,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的,說穿了就是因果的轉變,所以它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因果的循環與相續,這是世出世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真相,我們要明瞭。

「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敬』是尊敬,『養』是供養。『田』是比喻,田地能夠生長五穀雜糧;田能夠生福,就稱作福田。「福田」有三種:第一是「敬田」,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對別人尊敬,別人對我們就尊敬。敬田是以三寶為主要代表。恭敬三寶,要曉得必須把對三寶的恭敬,用在對一切眾生,我對佛如何恭敬,我對一切眾生同樣恭敬,這種作法就是「普賢行」。普賢行與一般菩薩行不同之處,普賢行是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沒有高下。看佛與眾生是一律平等,一味恭敬,得的果報不可思議。

第二是「恩田」,恩田是以父母為代表,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要知恩報恩,將報答父母之恩的心行,用於對一切眾生。同修們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有沒有報恩心?心尚且沒有,哪有報恩的行為!我們用什麼報恩?用善心、善念、善行。一生努力修善,以此行為報答親恩,報答師恩,報答一切眾生提供我們一切生活條件之恩。

第三是「悲田」,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的眾生,脫離貧困,這裡面需要物質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教學的幫助。我們要知道,物質的幫助只是一時,解決他眼前的痛苦。古人說得好:「濟難不濟貧」,他眼前有災難,我們要救濟他,貧窮沒有辦法救。貧窮要如何幫忙?教育,教他技術能力,讓他自己可以獨立謀生。所以,辦學校是濟貧唯一的方法,幫助他破迷開悟,他覺悟了就能過圓滿幸福的生活。

古聖先賢,無論中外,無不重視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教育。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是「德行」,教你做人之道,明瞭人與人的關係,懂得怎樣做人。在業因果報裡面,你會逐步向上提升,不會墮落。教你做好人、做善人、做賢人、做聖人,這是教育。其次是「言語」,正所謂「口為禍福之門」,教你知道說話的分寸。在家庭、在群眾中,知道長幼輩分,對什麼人該說什麼話,這從小就開始教,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中國稱為「禮儀之邦」,禮從何時學起?從小學開始,言語、行為一定要懂禮。第三是「政事」,就是技術、能力的訓練,今天講的職業教育、科技教育。你學會了,將來在社會上有謀生的技能,有發展的條件。最後才談到「文學」,那是物質生活富裕後,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這是中國古老教學的四個層次,不能顛倒。

現在的教育,沒有前兩條,只有後兩條,所以社會發生問題。前兩條是根本,根本沒有了,社會看起來很好看,就像花瓶裡的花,外表雖然好看,但是沒有根,所以整個社會動搖、混亂。這是捨棄古聖先賢的教學,不知道古聖先賢教學是真正的福田。將來的趨向還是要走老路,誰能走古聖先賢的老路,將來就是世界領導人,是世間真正的救護者。所以,我們首先要真正認識福田,才曉得如何種福,歡歡喜喜尊敬福田,廣修供養。

佛經關於這些事情說得很多,世尊在本經有一段最精彩的開示,把這些話具體落實了,就是教我們「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我們能夠這樣做,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養。

在新加坡,一百零一歲的許哲修女,她一生就做這事情,她真正能夠認識福田,特別是悲田。她一生專門照顧老人、病人,照顧貧窮苦難之人。因此,她得到人天尊敬供養,社會大眾對她沒有不尊敬的。人家供養她的錢,她一分錢也沒有用在自己身上,全部拿去救濟貧苦的人,幫助需要的人。佛在此地講的,我們在現前社會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種善因得善果」,這是真理,絲毫不虛。


佛說十善業道經 (18)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這一段開示是本經的重要部分,不僅是本經的中心,也可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中心。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亦復如是,所謂是「佛佛道同」。由此可知,這段經文的重要性。

這段話我們修行的內容,講得非常清楚。我們修的是淨土,淨土從哪裡學?也要從十善業道學。《觀無量壽佛經》上,韋提希夫人遭遇家庭和國家的變故,痛不欲生,向世尊求教,有沒有好的生活環境,她想求生。世尊非常慈悲,將十方諸佛剎土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去選擇。她選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世尊對她的選擇非常讚歎。

她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是如何教她的,這個我們不能不留意。佛在沒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又告訴她,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所修的法門不相同,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以淨業三福為根基,這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而總綱領實際上就是前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的修學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圓滿,向下都是方便。如何圓滿這兩句?就是後面的九句,從「慈心不殺」往後都是方便,方便當中最重要的是「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就是講解這兩句話,所以不懂得十善業道,孝親尊師是兩句空洞的口號,不能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淨業正因」。

特別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淨土,淨土如何能往生?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了,身業清淨、語業清淨,三業都清淨。《無量壽經》一開端提出的修行綱領,也是「淨業三福」,教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與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完全相應。天天講是非、意見多多、批評別人,這不是修行人,更不是佛弟子。《無量壽經》教我們善護三業,要做到純善,從哪裡做起?就從這段經文做起。

「龍王當知」,娑竭羅龍王是本經的當機者,也是我們大家的代表。「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海;鹹海水表我們的心不清淨。陸地上所有山川河流的水都流往大海,各個不同河流的水,就代表一切眾生不同的業,都匯集在大海,大海就是代表業海。『龍』代表變化,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念念不住,千變萬化。佛叫龍王當知,也就是叫我們、叫六道眾生當知。

「菩薩有一法」,『菩薩』,玄奘大師譯為「覺有情」。有情就是講十法界的有情眾生,有情眾生覺悟了,就稱作菩薩,所以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何謂覺悟?想離苦得樂,這個人就覺悟了。世間人哪一個不想離苦得樂?人人都想離苦得樂,但是他想錯了,把苦當作樂,把樂當作苦,這叫愚痴、迷惑。世間人以為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樂,殊不知這是苦的根源,享受的結果在三途,所謂是「刀口舐蜜」。真正覺悟之人,一定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眾生、為社會、為正法久住,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是菩薩。

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菩薩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諸惡道』不僅是指三途六道,也包括十法界在其中。三途之苦,《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最多、最清楚,而經中講得那些果報,我們要有警覺,如果不覺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它相應,果報決定不能避免。人間之苦,我們能親身感受到;天上雖然樂,有壞苦、有行苦;四聖法界有不能夠破無明、證法身之苦。只要是苦就是惡道,我們稱四聖法界還是惡道,因為它跟一真法界比就是惡道,跟六道比是善道。

「何等為一」,菩薩到底用哪一個法?「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善法』是一直貫到上面,「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何謂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若沒有這個基礎,念佛修行就不必談了。『晝夜』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常念』是心裡真有,心善;『思惟』是起心動念,念頭善;『觀察』是言語造作,行為善;身語意無有不善,這才行。心裡還有自私自利是心不善,這是根本不善。人為什麼會造罪業?為什麼會造十惡?無非是為了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這是根本的錯誤。由此可知,凡夫迷,念念自私自利。

《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又云:「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見是見解,起心動念,若還有這個想法、看法,就不是菩薩。真正覺悟的人「無我」,無我就是沒有自私自利;還有自私自利,這個人迷惑,沒有覺悟。凡夫有的時候聽經聞法,興起一念光明,一下覺悟了,可是第二個念頭又迷了,因此覺悟不能保持、延續。譬如我們在講堂裡聽經,好像是明白了,出去之後又迷惑了,禁不起外面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誘惑,立刻就退轉了。所以,晝夜不間斷,才是菩薩。偶爾放個光,像閃電一樣,不起作用。雖不起作用,但無始劫來從來沒有放過光,這一放光雖然時間短暫,也相當可貴。

因此,我們一定要學心善、念頭善、行為善。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道學起,決定不能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但不能殺,連令眾生生煩惱也不可以,這也等於是殺生。人的生命,有物質的身體,有精神的法身慧命,所以諸佛菩薩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絕對不會令一切眾生生煩惱。令一切眾生生煩惱,這個人是魔,不是佛。有沒有可能是佛菩薩來考驗你的?有。佛菩薩考驗你,你通過這個考驗,你決定成就。像禪宗裡面的棒喝,這是禪宗教學的方法。你真有本事、真有智慧,一棒打下去能開悟,那真的叫方便。而魔也學會這個本事,魔是真的折磨你,不是考驗你。佛知道一聲喝斥、一板子打下去,你會開悟,明心見性;如果喝斥、打你不會開悟,佛絕對不用這個方法。魔學佛菩薩這個方式,害一切眾生,還美其名說「我成就你」。我們對佛與魔要有能力辨別,不能上當。這是提出修行的綱領,晝夜都要思惟善法,要心善、行善。

淨宗學會成立時,我提出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的五個科目,第一是「淨業三福」,第二是「六和」,第三是「戒定慧三學」,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賢十願」,這是善法,比此地講的善法高。但是此地講的善法是基礎,再高的善法都要從基礎上紮根。這五個科目,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要常常念。

「淨業三福」第一是「孝養父母」,首先要「養父母之身」,在物質生活上關懷、照顧周到。然後「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常生歡喜心」,不要讓父母憂慮,這是盡孝。再者「養父母之志」,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具足這三點才稱為「孝養父母」。將孝養父母展開來,就是大乘經常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將孝養推廣到一切眾生。換言之,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有供養的義務,盡心盡力去照顧、幫助,這是孝順之道。與人相處,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如果人家對我們不歡喜,我們就應當要檢討、反省,我們不能讓一切眾生對我失望。由此可知,佛家教育的博大精深。第二是「奉事師長」,師長與父母一樣,我們也要照顧老師的物質生活,不辜負老師的教誨與期望。佛法從這裡開始,也到這裡圓滿。這兩句是根本,其餘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是方便,以方便法落實這個根本,圓滿這個根本,這稱為佛道。

從哪裡做起?「慈心不殺」,從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做起。能夠孝養父母師長之心,孝養父母師長之志,才具足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落實在「修十善業」。父母師長希望我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人,全心全力幫助社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從這個教學的基本,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深信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這三條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從十善業道落實。

與人相處,範圍最小的是夫妻。如何相處?修「六和敬」。六和敬不是要求別人做到,是要求自己做到,佛法高明之處,令人讚歎之處,就在此地。佛法從來不要求別人,而是要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對方做不到沒有關係,沒有障礙,障礙永遠在自己這一方,決定不在對方。現在人顛倒、錯誤,認為所有障礙都在對方。許哲居士一生修行能成功,就是明白這個道理,她一生總是責備自己、檢討自己,絕對沒有說對方有過失,這是她成功之道。

「六和敬」第一條:「見和同解」,不是跟別人同,是跟佛、菩薩、真如本性同,佛沒有私心,菩薩沒有私心,心現依正莊嚴沒有私心,跟這個同。「戒和同修」,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事。「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這三條落實在十善業道。凡是不能與大眾相處的,決定在造十惡業,不是修十善。修十善業的人,哪一個人不歡迎?哪一個人不尊敬?哪一個人不喜歡親近?十善是行門的基礎。最後,「利和同均」,真正覺悟的人,捨己為人,一切利養總是別人多一點,自己可以少一分,自己歡喜過最低的物質生活。釋迦牟尼佛日中一食,三衣一缽,過最低的生活,利養都給別人。

「三學」,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清淨,淨而不染;定學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慧學是覺而不迷。

「六度」、「十願」都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如此修行,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五個科目,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落實在行為上,就是斷惡修善。

「思惟善法」是念頭善,起心動念就思惟這五個科目。「觀察善法」是行為善,如果人有十個缺點,一個好處,我們看他一個好處,不看他十個缺點,這就是觀察善法。這三千年當中,祖師大德註解、造論,發揮佛陀的教誨,給我們後人留下真實的寶藏,幫助我們開發自性的珍寶,這樣才「令諸善法,念念增長」。

「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夾雜;如果是夾雜大量的不善,就不能成就。「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學佛的同修都想成就自己的圓滿善法,為什麼成就不了?修善法裡夾雜不善。這個「不善」,在本經具體而言,是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夾雜於其中,於是將我們的善行全部毀壞,所以不能成功。這個不善的根就是「我執」,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執著一個「我」,我是第一,一切都為我。這個念頭是六道輪迴的第一因素,這個因素不拔除,決定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因此,我們要出離六道,必須將這個病根拔除,念念想眾生。

從「晝夜常念思惟」到「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善因;「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是講善果。『善法圓滿』就是止於至善,這個果報殊勝。「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這是善緣,也就是說你能這樣修善,將來的果報一定是在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能與諸佛菩薩在一起。

這一段經文具足了因緣果報。從我們現前生活環境講,有因必須有緣,緣是什麼?緣是親近善知識,常聽善知識教誨,善知識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六道凡夫非常健忘,特別是生活在現代環境裡,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都是在誘惑我們邁向歧途,不是正道,所以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善知識到哪裡去找?諸佛菩薩是善知識,諸佛菩薩不在我們面前,而我們供養諸佛菩薩的形像,天天瞻仰佛菩薩形像,恭敬禮拜佛菩薩形像,每天讀誦經論,就是親近諸佛菩薩。

從「龍王當知」到「瞋恚、邪見」,這一段經文一定要背誦,起心動念都要想到佛陀慈悲的教誨。果然能做到,心地善良,念頭善良,行為善良,將來決定能生至善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都是至善的世界,人人無量壽,人人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無量壽命。而往生的條件決定在善心、善念、善行。如果心行不善,「信願」都具足,「行」不具足,念佛也不能往生。行不但是要念佛,還要修善,這一點非常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