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說十善業道經 (15,16) 

(2007-11-03 20:13:41)
标签:

学习公社

净空法师

讲记

分类: 菩提心园
 佛說十善業道經 (15)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

前一段是觀佛身,佛身是百千億福德所生。佛身,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圓滿的。「百千億」這是形容,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福德,不但我們說不盡,即使是諸佛如來異口同音來宣說,無量劫也說不盡;因為這是「稱性」的,所以沒有人能說。

這一段是觀菩薩的妙色身。菩薩沒有成佛,菩薩的妙色莊嚴是屬於修德。「妙色」是色相,「嚴淨」是莊嚴清淨。經中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菩薩的修德;如來果地上的相好,大經常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修德圓滿,性德現前,才有如此殊勝莊嚴。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的「劣應身」。佛在經上講,菩薩示現成佛,如《普門品》云:「應以佛身而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決定是現同類身。因此,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人間示現成佛,一定示現在人道。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果報,果必有因;譬如經上讚歎佛的「廣長舌相」,這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的果報。佛說一個人若是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我們舌頭伸出來舔不到,就說明我們常常打妄語。由此可知,雖然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基礎不離十善業。果真將十善業道修好了,「妙色嚴淨」自自然然現前。

「莊嚴清淨」這四個字,最重要的是『淨』,淨是清淨心。我們將佛陀的教誨歸納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要是不真誠,決定不會清淨;你不平等,也不會清淨;你迷惑、沒有智慧,也不會清淨;心地不慈悲,也不會清淨。因此,一條成就必定圓滿具足其他五條,這樣色相才莊嚴。

色相稱之為「妙」,妙在何處?《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妙了;換言之,著相就不妙。再說得清楚一點,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就不妙了。諸佛菩薩跟凡夫不同之處就在於此。我們見色聞聲會起心動念,就是受外面境界的引誘。隨順自己喜愛的,就起貪心;隨順自己的厭惡,就起瞋恚心,這是凡夫,這就是造業,所感的果報當然不殊勝。諸佛菩薩的色相是隨順性德,性德是善的。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本性,本性是善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善,善惡相對的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性」是真性、本性,一切眾生無二無別。可是習性有善、有惡,這個善惡是相對的善惡,與「性本善」的意思不同。

沒有見性之前,全是修德。經上講的四聖法界: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這種佛就是經上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修德不是性德,因為沒見性。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性德才現前,這時才是「千萬億福德所生」。這個「千萬億福德」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具的,也就是說這時完全恢復了自性。

我們今天是凡夫,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所謂「人貴自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談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認識自己,是談不上修為的。修為最關鍵的是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若不知什麼是善惡、迷悟,從何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學都做不到。每天讀誦、聽經,是不是真的聽懂,真的理解?沒有。怎麼知道?若真聽懂、真理解,念頭就轉過來了。

因此,佛法不講「教學」,講「教化」。教了,你真懂得、真明白,立刻就產生變化,化迷為悟,化惡為善,化凡為聖。古人所謂「讀書變化氣質」,這個「化」,用現在的話講,是從成績上來觀察;「教」是從事相上說的。到底有沒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變化。小變化,你得少分明瞭;多變化,你有多分明瞭;大變化,你是真明瞭。

凡夫業障習氣非常深重,障礙了佛菩薩聖賢的教誨,雖然天天學習、天天聽講,依然沒有絲毫變化。那要用什麼方法消除業障?「長時薰習」,這是佛祖傳下來的妙法。因為煩惱習氣也是長時間薰修成的,如果我們能有長時間薰修聖賢教誨,總有一天會覺悟。古來宗門教下的大德,也不是短時間聞經聽教就覺悟,少則三年五載,這是根性利的;晚則三、四十年才開悟。因此,眾生根性不同,努力不一樣,成就的時間也不一定。十分認真努力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縮短時間,提前覺悟。

不但在經論當中要努力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把經典的教學落實在生活當中,離開實際生活,悟門就堵塞了,這一點我們要明瞭。何以古人三年五載、十年八年開悟,就是能夠把所學的落實。「信、解、行、證」,經本上的學習是信、解;解了之後,落實在生活當中是行;行是實驗,通過實驗,證實你解的沒有錯,證就是轉凡成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你要是不能落實在生活裡,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怎麼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契入就是證。所以,沒有行、證,雖學不能化。

從這些地方,我們深深體會到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長時間不捨棄眾生,有耐心一遍遍重複的教導,期待總有一天你會覺悟。但是「總有一天」時間長短,各人不一樣,這是佛家所謂「上、中、下」三根。上根,時間短;中根,可能在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這一生不會開悟,要等來生。佛菩薩有耐心,來生後世,或者是多少劫以後,你的緣成熟了,這才明白開悟,佛也不捨棄,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善導大師所講的「總在遇緣不同」,遇緣最重要的是善友、善知識的提攜,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增上緣。今天我們的善知識是什麼?是經書、錄像帶、光碟。可是也要懂得修學的方法,其祕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容易得定,定就能開慧;若同時學很多,就把得定開慧的時間推遲了。

「修集善業福德」,這一句偏重在十善業道,我們真正要覺悟,要有堅定的信心,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從內心中將十惡拔除。這是從修德上說。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這一小段,佛教我們觀察世間「大威勢者」,『威』是有威德,『勢』是有勢力,這些人是世間各個行業的領導人。「亦因善業福德所生」,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業福德,這個威勢決定得不到。「大威勢」是果報,果必有因,正是說「種善因得善果」。

佛舉例「諸天」,這是講天王。無色界天沒有身相,就不提了;從有色相的來說:色界天,四禪天頂摩醯首羅天王,初禪天頂大自在天王;下面是欲界六層天,這都是「諸天」。諸天往上去,一層比一層福報大,他們的大福報,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再往下是人間的人王,現在稱之為國家的領導人,這些「大威勢者」,有許多人擁護他,為他效命,決不是偶然的,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所生。

我們辦事覺得很辛苦,是過去生中沒有修福,不能怪人,只怪自己過去生中,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經上講的「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證果了,到外面托缽沒有人供養。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理事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此清楚明白,我們要能體會,要知道現前怎樣作法,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業因果報。

世間「大威勢者」都要修善業福德,善業福德就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奉獻別人。如果我們不能捨己為人,必定是貪瞋痴慢增長。貪瞋痴慢增長,雖然學佛,也要墮三惡道。譬如,安世高的同學-共亭湖的龍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安世高在傳記裡面,讚歎這個同學「明經好施」,對教理通達,喜歡講經,又喜歡布施。他到外面托缽,托的菜飯不好,心裡就不歡喜,覺得「我對社會貢獻這麼多,社會對我的回報竟是如此」,心裡感覺得難過,起這個惡念墮到畜生道,去作龍王。我們今天的德行、福德比不上他,我們造的惡業比他更重,他墮龍王,我們墮到哪裡去?我們看這些公案,要自己警惕,一念之差,萬劫難復。


佛說十善業道經 (16)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這是世尊首先讓我們觀察,世出世間善業福德的果報,然後再回頭看看,六道有情眾生造作不善業,從果報上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就顯示出佛說的「智者知已,應修善業」。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大海』是比喻有情眾生。「形色麤鄙」,『形』是體質,身體的形狀;『色』是膚色、容色;『麤鄙』是粗惡鄙陋。「或大或小」,這是說形狀,在大海裡有很大的動物,也有很小的魚蝦。這是讓我們仔細觀察,眾生福德差別太大了。諺語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面貌不一樣,健康狀況不相同,生活環境亦有差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皆由自心種種想念」,正是大乘經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想念』是不善的,思想不善,言行當然就不善。所以,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德行,從言行當中看,言行就是思想的自然反應。

「作身語意,諸不善業」,『身』造殺、盜、淫;『語』造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有貪、瞋、痴、慢,所以才感召不善的果報。「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就應當要知道自求多福,這才是真的覺悟。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所感召的果報,自己決定避免不了。真正通達明白的人,曉得這個事情是自作自受,決定沒有絲毫外力的干涉。世間人不懂,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別人、環境給他造成的,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佛法講「四緣生法」,他只看到一緣,其他三種緣沒有看到。外面干擾屬於增上緣,自己本身具備的有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他都疏忽了。如果自身所具足的這三種緣好,增上緣是決定不受干擾。所以,諸佛菩薩不受干擾,修學禪定的人不受干擾。由此可知,干擾是你自己的三種惡緣與外界的增上緣相結合,真正因素在此。

新加坡算得上是上善的地區,社會安定,人民守法,繁榮富裕,這在今天世界很難找得到。我們生活在這個地區,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利用這個環境成就自己的道業德行,這就錯了。苦、樂兩種境界,樂最容易淘汰人,所以佛教人「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小乘的修學非常重視苦行,在苦行裡鍛鍊自己的意志,磨鍊自己的身心,成就法器,以迦葉尊者為代表。大乘是在無障礙的法界裡面,成就自己圓滿功德。大乘在順境修行,以善財童子做代表,生在富貴的家庭,過榮華富裕的生活,在這裡面成就圓滿功德,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綜觀歷史,中外都不例外,英雄豪傑都是從苦難當中磨鍊成就的,而富貴家庭少有好兒孫,這就說明富裕淘汰人。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大乘是聖人,他可以在極樂世界成就,因為他無論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動心,都沒有分別、執著,他才有資格享受極樂、華藏圓滿的世界。如果在順境善緣還有貪愛,逆境惡緣還有瞋恚,就是凡夫。在順境裡面必定被淘汰,最明顯的是懈怠、懶散,不知上進,這是最普遍的。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冷靜觀察,人世間確實是一場夢,昨天過去了,不會再回來;眼前剎那剎那,都不會再回來,我們一步一步往墳墓走,往死亡線上走。一口氣不來,什麼是你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佛陀提出的忠告,跟著你走的是業力。既然一切人事物都不會跟我們走,就要放下,決定不能在帶不去的這一方面起心動念。我們要想著帶得去的,帶得去的是業,造善業福德能帶去,造作惡業也會帶去,那為什麼不斷惡修善,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

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通達事實真相的人,就覺悟了。決定不造惡業,不但不造惡業,連一個惡念都不起。為什麼?對自己有害,他不會自己害自己。不但言善行善,起心動念都善,知道這是帶得去的,這對自己有大利益,所以前途一片光明,成就大威德的福報。如果我們念頭惡、行為惡,必墮惡道。

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造作善惡業,自己不曉得。譬如旅行,團隊七點鐘要上車出發,你要是耽誤五分鐘,讓那麼多人在車上等你,這就是惡業,虧欠那麼多人的債務。你不能守規矩,就是佔別人的便宜。我曾聽說:弘一大師在日本時,跟朋友約定八點鐘見面,八點一分這個人還沒有來,他就把門關起來。過一會兒這個人來了,他在窗口把他罵一頓,趕他回去,他不守時間。這是一個最普通的例子。一個人迷惑顛倒太久了,要覺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大家都會念「阿彌陀佛」,雖念但沒有能真正落實在生活上,所以功夫不得力。「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加上「南無」是「皈依無量覺」。「無量覺」是對一切人事物,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做到覺而不迷。佛法是生活教育,教我們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怎麼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古聖先賢的教誨無他,教導我們如何過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而已,這是聖賢教育。

我們學佛了,生活依舊過得非常苦,什麼原因?食而不化。天天在學,學了不能跟生活結成一體,不曉得怎麼過日子。這種學習,就是「所學非所用」。譬如我們一走進佛教道場,第一個看見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笑臉,教你笑面迎人,大肚皮教你量大福大,要懂得包容,這是生活教育。四天王:持國天王教你負責盡職,增長天王教你求進步,廣目天王教你多看,多聞天王教你多聽。多看、多聽、少說,「多說一句話,不如少說一句話;少說一句話,不如無話」,心地清淨自在。覺明妙行菩薩忠告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因此,大威德、大福報,跟沒有威德福報強烈對比之下,我們應當覺悟,懂得佛陀教誨的義趣,從這當中才能體認到佛陀的真實慈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