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解易·序


我踌躇很久,终于冒着极大的风险提笔写下了这个题目。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将选择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这件事情可能劳而无功,甚而至于也必将招致嘲讽。
《易经》作为“六经”之首,两千多年来研究者不计其数,解读著作汗牛充栋,却皆不得要领。正如近现代著名易学家尚秉和先生所说:“总九经之注不如《易》一经之多,而《易》义之晦自若也。”一直以来那么多学者都在易学这座漆室中摸索,我难道就能够凿壁透光吗?不过在众多的摸索者中再加入我这么一个无名之辈又有何妨?
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一直以来被认为源于伏羲八卦,集大成于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客观推断,《易经》绝不可能是几个所谓的圣人就可以完成,而一定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先民们在漫长的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
《易传》是孔子在整理《易经》时的注解心得,共十篇,被称为解读《易经》的十对翅膀,简称“十翼”。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并不无遗憾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是以儒解易,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比如《易传》中对乾卦的解读,认为“元亨利贞”代表了仁义智礼四种美德。上古先民在认识自然时,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劳累恐惧,哪里有雅兴去想这些虚头巴脑的奇怪东西呢?以儒解易大方向就错了。顺应自然规律才是认识自然的惟一诀窍,所以以老解易才是正道。大方向不对,就算假孔子他老人家数年数世,也是在黑暗中摸索。
挑战史上第一圣人的权威,我这个风险冒得有点太离谱了。不过方向的错误并不能否定局部的精彩,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迄今为止对《易经》最经典的注解,早已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天行有常,君子必须自强不息,涵养道德。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儒家的一些思想本就来自道家,“天行健”和“地势坤”就是有关天地运行的道家思想。所以我认为《易传》是解读《易经》的最佳参考,但我们不可慑于孔子之威名,就囿于儒家一隅,进入以儒解易的暗室,解读《易经》,必须始终头脑清醒地走在以老解易的光明大道上。
三国曹魏时期的王弼是以老解易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公认的解读《易经》的权威。我这个本家先祖实在是人类历史上不世出的天才,他虽然只活了二十三岁,却是解读《老子》和《易经》这两部中国思想史上分量最重的经典的权威,迄今无人可以超越。以老解易,以易解老,能把这两部经典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何等奇绝而又合理的见识!于是我曾一度想参考王弼,却又怕陷入权威的牢笼而失去自己的思维。那就自己闯吧,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后学晚辈在年龄上却可以做年寿二十余的这个先祖的爹了,何不狂妄一把,顺着年轻先祖指明的方向独自前行。
最要命的是我几乎不懂阴阳八卦,对“观物取象”“象以尽意”“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等术语内涵也不得要领。其实,解读《易经》不需要必须搞清楚这些符号的内涵,以前没有人能搞清楚,以后也永远不会有人能搞清楚。老子言:“大象无形。”我只知道以顺应自然规律的道家思想去揣摩蛮荒时代的上古先民们的心思,姑妄言一家之言,权当作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