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出路之我见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正上初中。那时姐姐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医院做了医生,在铁路上班的父亲提前退休,哥哥顶班成了铁路工人,家中只有我和母亲两个农业户口,两个半劳力相应的土地也只剩下了不足五亩。就这五亩地也主要靠哥哥休班期间回来耕种,我偶尔上地也是应付差事。身体不好的父亲就时常对不听话的我大发牢骚:跟上你一个人,还得种这些地了!正在叛逆期的我坚决回击:都退掉吧,我以后绝对不回来种地!不久家里真得就把地退掉了,只剩下不到一亩自留地,种一些土豆红薯南瓜之类的家常菜蔬。公粮和农业税也不用再交了,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尚在二十年以后。
这就意味着我的退路被彻底切断,即使以后我考不上大学,家里也已经没有足以供我生存的土地了。好在我应届就考上了大学,成了有饭碗的公家人。就在我考上大学半年之后,父亲离去了,大概心中没有牵挂了吧。
当时我为什么坚决让家里把地退掉呢?并不是因为我立志且有绝对把握能考上大学,因为那时考大学难度还是很大的,尚且我还非常不好好学习。而是因为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农耕方式太落后,课本里的知识告诉我:汉朝时我们就是这般耕作,除了多了一些代替人力的牲口之外,大概农具的锋利程度也有所进步,此外犁耧耙耱,两千年来几乎就没有什么变化;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农场早就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倒退回去做古代农民,情何以堪!记得当时我就是这样和父亲说的,我还说,要么不种,要么多种,除非把全村的地都收回来给我种。父亲当然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只能把家里的几亩地退掉。
我尽管成了编制内的公家人,却从未割舍和农村的情感与联系,常感杜甫那“穷年忧黎元”的情怀,却也只能一次次如老前辈那般“叹息肠内热”而已。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农业耕作有什么变化呢?机械代替了大半的人畜劳力,却也很难在阡陌纵横的如补丁般的东家三亩西家两亩的狭小空间里展开身手,虽然大量使用化肥提高了产量,却也赶不上机械化投入的增长比例。以种一亩玉米为例,抛却劳力付出不计,还得考虑天气因素,纯收入能超过五百就不错了,最好的年景也不会超过一千元。这还是以政府保护价收购,如果按进口玉米价算账,我们农民的种地收入都是负数,不卖钱的话,仅够糊口。
最苦不过种田人呐!这和几千年来的农民有什么区别!两千年前的文景之治都不比这差呀!低效啊低效!全球最低效之列,我们农村农民的农业耕作和现代先进文明严重脱节。
怎么走!中国三农的出路在哪里!
必须走大规模机械化智能化之路。土地收归国有,打破地界纠葛,再大面积承包出去,这样既节约劳力,又增加产量,何乐而不为!前提是必须给农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拟以一千元算,纳入体制,永久性发放;不上交土地者不予发放。这实际上就是大多数国家早已实现的社会基本福利,遥遥领先的我们早就有这个实力。以一家五口有二十亩地为例来计算,二十亩地每年最多收入两万元,而五口人的福利累计每年就可达六万元,农民何乐而不为!农民没有了生存之忧,生产力得到解放,就可以各显神通搞副业,这又可以创造多大的社会财富!当然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只管吃饱肚子而无忧无虑的穷汉,这样的穷汉最发达的国家也有。
承包者自然要上交国家利税,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国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土地补贴,这么多年来这些补贴也不知补到哪里去了,越补越穷,无底洞。土地补贴取消了,随着福利的发放,扶贫和低保之类的支出也统统不存在了,基层政府为此而付出的人力物力也减少了。支出减少,收入增加,如此这般如果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话,人均发放福利根本不是多大的负担。
农业问题解决了,农民问题也就解决了。国家再把城市化投入的大量资金拿出一小部分投入城镇化,农村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城市瘦身才能健康,小城镇繁荣才能有活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才能成为全国人民幸福生活的真正体现。
这样的畅想何时能够实现不得而知,但未来的三农一定会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一个农民后代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