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哪吒


哪吒,这个产自印度的神话孩童,随着佛教故事来到中国,一直不温不火。直到进入《封神演义》中踏上了风火轮,才开始火起来。又风风火火跑了五百多年,跑进了二十一世纪的一部电影中,终于大火了,火得一塌糊涂,一时间大有火过他的神话老兄孙悟空之势。
我向来不主张艺术作品改编严肃的历史人物和经典作品里的形象,尤其是普及率极高的快餐文化影视剧,因为大多数观众,尤其是小孩子们,很少看原著,看了电影之后,就会错误地认为电影中的形象就是哪吒、申公豹等人物原本的样子。就算这部作品本身也成为经典,那也罪不可恕。《三国演义》混淆历史的毒害何其深也!一代枭雄曹操被贬低了,赤壁英雄周瑜被扭曲了,被抬高的刘备心里就没有怨言吗!被神话的诸葛亮和关羽大概也不得安宁,三国人物有半数以上要去找罗贯中讨说法。当然电影《哪吒》绝不可能成为《三国演义》那样的经典,电影中的哪吒和申公豹等人物绝不可能超越《封神演义》中的形象。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基本吻合经典记载,添加的杜撰成分都是对时弊的讽刺,所谓借古讽今也。鲁迅先生立足当下,用幽默通俗的方式普及鲜为人知的经典故事细节,大有裨益,因为一般人看不懂古代典籍中那文绉绉的记述。要么向鲁迅先生学习,遵循原著,新编故事;要么向金庸先生学习,创作出诸如郭靖、黄蓉那样的全新经典人物。肆意改编老祖宗的东西,一者祖宗生怒,不孝;二者思维枯竭,不肖。
哪吒真得能火过孙悟空吗!萤火与太阳的差距。一部电影的一时火爆改变不了一个固有的形象。票房是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并不能够以此就判定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人须盖棺定论,艺术品也须在热度过后,最好是在诞生它的时代过去以后,才可以由后人评定。经典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昙花一现的至多可以算作时尚品。
近日竟然有人把看哪吒刷票房和爱国扯到了一起,二刷三刷反复刷,越刷越“爱国”。有好事者甚至摇旗呐喊,组团“爱国”。荒唐无稽怪哉!这未免扯低了爱国的底线,就好比打着繁衍人类的旗帜,公然奸淫野合,完全是对神圣的亵渎。
我没有丝毫贬低电影《哪吒》的意思,反倒非常敬佩主创人员的才华和野心,他们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制作了一部高质量的动画电影。影片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共鸣,捕获了一定数量的观众的心,这也正是电影大火特火的根本所在。本人不擅煽情,却也衷心希望以《哪吒》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影人能够再接再厉,不骄不躁,三省吾身,创作出可以超越时代的经典作品,要有票房,也要有创新,更要有思想。也希望电影《哪吒》的火爆能烧到其它领域,在这个社会发展的低迷期,燃起人们奋进的信心。
惟有创新和思想,才有可能生机勃发,永恒不朽。模仿和抄袭,技巧和花样,最多只能是昙花一现。不止是电影艺术,一切皆然。